《易醫玄經》(二十)崇證論治
(二十)崇證論治
小子問曰:“《素問、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己。此何論治?”
紫極曰:“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此古祝由非同今。今有病不可醫藥者,祝由可愈,乃崇之證也。”
小子曰:“敢問其理?”
紫極曰:“因果輪迴汝已明了,崇證之由汝亦當識!病亦因心力。考等同靈魂世界之體,有動物之識神,有草木之識神,有上界之識神,有靈異之識神,靈異者,異靈之地也,或山川,或土地。上界者,或星宿,或仙體。此諸皆可為崇之源。本神當受之體。因靈異、上界心力大,常人難相應。動植之物與人氣近,崇證多此。經云: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此因氣難相感也!故無病,崇證亦無。人之病證,乃本神之受,而識神有覺得知。無識之人,有病亦不知。今醫痛症,用藥麻醉,不疼也。病癒乎?識不知也,故不疼,病當演烈,病至不可擋,無藥可醫也,入膏肓而亡。今止痛之藥,可不慎乎!崇之證,他之識神與我本神之氣近而相感,若輪迴之理也。我之識無力相驅,他之識又非我,故或瘋或狂,或痴或顛,或呆或默,所行所為非為常時,他我之識相勝,發作有時,他識獨勝,此邪入心竅,我非我也。此病亦多從因果中來。”
小子曰:“有因崇而病者,有因崇而成巫者,有因崇而傷亡者,有因崇而得福者,由何因緣?”
紫極曰:“因果之事,有夙因成果者,有巧因成果者,皆不相同。因善修福,因惡還債,夙因也。故有病者,有得福者。入山川古墓,無人居地,夜行陰地,陰氣素勝,或身弱多陰,最易撞崇。故有因崇而亡者,亦有因崇而巫者。”
小子曰:“吾曾聞因崇而巫者,謂之仙家。初之分,亦如崇證,或瘋或呆,或痛或癢,謂之踩路。後之分,可醫他崇。此何因緣?”
紫極曰:“此崇乃修之數年靈識,首因本神有因緣,而後崇可附之。附之初,亦與識相勝,故示之以崇病。附之後,靈識相合,故病亦愈,而可醫他崇也。此心力不同耳,即量級也。其所得亦不過他人之心力。借體而修也。若本神人貪,雖可醫他人病,換之以財,因果已報,久則他識亦離而去。雖巫可醫人病,與已無益,奈世人不知此中理,所念因果不同,他日果報不同也。競有人慾行請神之法,世俗心重也可知!道未明也!”
小子問曰:“先生說崇,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變亦崇乎?”
紫極曰:“廣義而言,病皆為崇,此中論崇,乃邪證之崇。不可同日而語!”
小子曰:“敢問當如何醫?”
紫極曰:“《喻意草》中有崇病法,用靈醫崇。孫真人有十三鬼針,古傳之法甚多。本門亦有‘斬仙丹’,但不可輕易用之。凡事以和為貴,錯殺一千,因果報應他日必現。有巫者之法,今之祝由。易中有鬼神章節。有奇門之改局,皆可用之。唯守真氣,行善積德,此方最妙,必有餘慶。”
小子曰:“聽先生之說,吾知之矣!
紫極藥論
古之為藥,因乎形、質、氣、味、色、性,所生之時,所產之地,五行之何勝而所成。五行之偏,即藥性也。人之為病,因乎三因,皆體之五行之不平衡故。以藥之五行之偏,補人之五行,使之達平衡,病可愈也。萬物皆有五行,故皆可為藥也。
今之西藥,分析又分析,討求分子內部結構。人之病,非病毒莫屬,殺之又殺,以致於絕。病毒者,菌也,自古有之,而進化變異。寒熱之不同,燥濕而各異,一物降制一物,無病也。若一菌偏勝,病也。殺之太絕,不能制可勝之菌,舊病未去,新病起也。故當求一度字。即平衡也。
此間一者致廣大,一者致細微。一者以人為整體,一者以人為零件。人豈可分離乎?殘缺一指,損之一毫,雖於生命無礙,而實相關,非完人也。中醫者,中道之醫也,損之者,不得已而為之。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能全人處且全人,即此意也。古稱為上工也。
一物一太極,不妨權稱中醫為全藥,因其所用皆原物也。西藥為分藥,因又加工提成為分子也。全藥中針對病情可醫之有效成分即分藥也。集眾分藥之所和,即全藥也。全藥之成份多,整體示何性而又有牽制,且配伍之中又有君臣佐使,相反相須,故藥力慢而均。分藥以單藥奇入,力強而大,故藥力快而專。由是觀之,分藥確實科學。但人為一整體,分五大成五行,以藥之五大而醫五大,混沌療法。將人之分而又分,析之又析,千而萬、萬而億。必難分全,故俞顯其科學,日日在進步,而所知且俞少。以人作整體,人身再大不過八尺,自古以來,皆在整體上研究,故全藥示落後而循規。
分藥以奇勝,以兵法言,日用奇,見奇不奇也。總不若綜合國力之強勁。用奇者,使敵不備也。醫中之理,在病初之時。久用之,當有抗藥之性,奇不見奇,攻此則壞彼,且自損八千耳。全藥以整體勝,王霸並用,恩威並施,故全藥可醫大病久病絕病也。分藥之醫病,元氣充足時尚無妨,若虛贏,幾死矣!
萬物之有靈,宇宙乃一大太極,內有若干小太極。層層太極中皆有偏,此偏即毒藥。分藥更細微,毒性更大也。雖醫病之速,傷人亦不淺。全藥以人之整體等同太極為元素,分藥以人體細胞等同太極為元素。性之偏皆可醫病,分藥較全藥性尤偏,即所謂過猶不及也。今之病俞治俞多,皆因藥性太偏之故。且太極為一整體,從一太極中提取分藥,余之廢物藥性之偏等同於分藥,且為無用之品,環境污染之甚,令人傷心。
以等同太極而識藥,今之分藥發展快於對人體細微認識,若一日科學真發展可。吾之易醫可淘汰矣!
紫極先生說痛經
欲識痛經,當先明月事之理。
經云:(上古天真篇)”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女子之經應月,與天理之潮汛同。
天癸為何物?經中”二七天癸至“有二重之意,一者”原有天癸之物,二七時方至“。一者”原無天癸,二七歲時方生出“。當天癸之至,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故月事與天癸之系大矣!癸者為水,天癸即天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此中為生成數之關係。上二重之意大意皆對。一為生體,一為成體。生體與生俱來,成體二七方至。此天癸為何物哉!紫極曰:以現代而言,天癸為生殖細胞,就女子而言,先天為卵原細胞,具備23對染色體。後天為卵子。經減數分裂而來,具23條染色體。男子亦然,二八天癸至,八八天癸竭。天癸至代表性發育成熟。作用性激素,故月事以時下。
經云:(五藏別論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之所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何謂奇恆?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實。此六者皆藏精氣,且以時下,故曰奇恆。女子胞為其一也。平時為藏,汛時為府。妊時為藏,娩時為府。
女子痛經,十之八九,一般於婚後自愈,因陰陽調和故也。痛經前多乳脹,經行後而痛止,故可知痛經是在行府之功能時也。府以通為用,即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是痛,奇恆之府不通暢也。究其原因,是在作藏之功能時受傷。天有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實有四氣,寒暑燥濕也。此四氣為四象,太少陰陽相對也。四氣之消長,即成風。留來不行,終化為火也。經水為血,卦象為坎,其形若水,得寒則凝,得熱則沸,得濕則泥,得燥則乾。四氣久留,化為火海。故寒暑燥濕,皆可致痛經也。因不同而治方異,故不可同日而語也。經行時痛,因在未行經之時,平時之傷也。痛經論治,無出乎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以平時養血為要,情致為先,百藥之服,以平為期。治經之妙,針勝於藥,針刺之要,以三陰交用補法,合谷用瀉法,針下痛止,效如桴鼓,七日來復,月周四次,調理養生,玩疾亦除。
紫極針賦
夫針者,法天、法地、法人。天有九星,人有九針,地有十支,人有三陰三陽手足十二經。天有四時順逆,針有補泄徐疾。地有四瀆五嶽,經有衛營氣血。四時九星之有序,河瀆山嶽之齊備,可應針法於經絡之血氣。夫三統天地人於易,易分陰陽而用八卦,故八卦者肖天地人也。
天之五行涵養於地,人因其氣與其中,故頭肖天之穹,肺乃蒼之星。心若日之行。地上以為陽,而下以為陰,故肝木生地上之陽也,而根於陰中。地者,西南之坤土主腹以培木者,脾土也。生木者,腎水也。震根深入土下三焦之行也。三焦者,腎間之動氣也,統乎諸陽六腑。四時之變,旱澇之災,有治易陰陽之相搏。經閉不通,可行靈樞之針道。十二經脈以配地支,左右五俞正是天干。奇經八卦不相離,三陰三陽六分歷。陽經之井起庚申,陰經之井出甲乙。寅卯木肝膽之屬,未戌土恰能消谷。丑三焦含人元有水金之性情,辰心主納五行有木火之升騰。又曰乾督坤任離沖坎帶在四正,艮兌震巽陰陽維蹺居四維。督統諸陽為老父,任牽諸陰是老母。乾行氣也,坤補血也。離是燒山火,坎是透天涼。震動開塞除結,巽入息風化濕。艮止可靜,兌潤是澤。
易者,天地運行之有序,唯木兼生長化收藏。故易醫者,首重者肝也。水可生也,土可長也,日光也,金使之成才。天生天殺,道之理也。肝木者,不可無氣,亦不可過亢。無氣死之屬,亢則為災難。肝者筋也,司一身之運動,主疏泄之無常。肝氣風也,無風木不長,歷風木折揚。故肝之為髒,以度為數。木旺疏土則太過,水亦縮,火熱熾,反乘金之剛。肝剛髒也。本為將。常欲水來滋,又喜金殺藏。沃土根深埋,日光普照朗。太濕根易腐,燥火亢乃張。根腐化濕熱,陽亢血怒漲。如是陽亢者,定名為中風。其實非陽亢,陰虧方是真。故當首滋陰,而後瀉肝火。肝風當自平,木亦作平當。
五臟苦欲宜惡
肝:苦急(木燥則摧),以甘緩之(熟地、天麻)勁急甚(山梔味苦清其氣,左金丸)欲散(條達開發)以辛散之(川穹、丹皮,苦辛順性即為補)過散當制以酸收之(白芍平其性即之瀉,膽草之澀亦酸類)虛則髒性自思酸,以酸補之(山茱萸體潤甘酸入肝養血,地黃丸用之是)惡風(以類相傷)辛平散之(柴胡等疏表邪)風傷陽甚,筋熱拘攣,涼之(黃芩等清內熱)喜暢(不暢則郁)辛香散之(香附等開解,越鞠丸用之)本溫,虛則涼,甘溫溫之(熟地、天麻、當歸、川穹、柏仁、棗仁)肝蕃相火,常宜清之,郁則疏之,虛則補之。膽亦多火,常宜清之,驚則平之(棗仁、天麻等)其腑膽,風和則清,涼狂則氣冷。故曰:膽本涼,虛則寒(膽祛虛煩不寐)甘溫養之(棗仁、天麻等)血少必胃不暢,谷氣升,膽之精氣始發。
心:苦散(散亂氣消失血等)以酸收之(五味等藥皆收潰散)欲軟(不軟則燥急出火,燥甚如病狂等)以鹹軟之(芒硝、玄明粉降火軟堅)惡熱(陽亢則害,以類相傷)以苦補之(香需、芍藥、金石斛等清苦長益,黃蓮、石蓮等大苦平性)喜靜(不靜則心役,血不足以養神)甘涼補之(丹參、生地、麥冬等補血)本熱,虛則寒(如火減則冷,心虛怯弱)香甘溫補之(茯苓、棗仁、辰砂、肉桂)多竅(血少生痰礙竅中,多夢魔驚跳)辛溫開之(遠志、香蒲去客熱)心火髒散則不制,常宜斂之,熱則清之,虛則曖之。小腸陽火,常宜清之。熱則去之,虛則溫之。其腑小腸,火盛(心熱不受邪,移熱於腑,便赤)苦寒清之(導赤散)職主傳水(失職則小腸水入大腸)甘淡滲之(五苓散)外主小便,其腑屬火,本熱(熱極小便澀痛)甘涼補之(紫菀、牛膝、枸杞、生地)本熱,虛則冷(小腸虛寒,小便短數)甘溫補之(四君子等)
脾:苦濕(土濕泥濘)又苦燥(土燥枯槁)苦辛補之(白朮燥之,當歸潤之,補中益氣兼用諸也)欲緩(運物太速則脾勞)以甘緩之(四君子類)苦散(瀉煩)以酸收之(白芍)惡濕(以內相傷,內外濕則傷脾)辛溫燥之(蒼白二術)主四肢(肢倦脾虛)苦溫補之(焦三仙)本溫,虛則燥(寒燥秋冬,土乾不生,熱燥火敗,土乾物枯)溫熱補之(輕用肉果、故紙補力生土,重用炮附)苦寒潤之(輕用石膏,重用黃蓮)其腑胃,本溫(主消谷)虛則熱(飲食所致鬱熱,味酸昏睡)以苦補之(重用黃蓮、山梔,輕用石膏、乾葛兼焦三仙醒脾補其髒)屬土製膀胱水(若飲後腹脹,即小便是水氣不輸,膀胱失約)苦溫補胃(參、術、黃芪、山藥、茯苓,補中益氣,苦堅膀胱,炒黃用)虛熱(傷冷則肢熱肌熱)辛苦發之(昇陽散火湯)屬陽明,多氣血(氣以涼行,血以溫行,胃虛生熱,血氣滯而癰毒)辛苦涼之,散之(清胃散佐散血行氣)伏火熱於內(喜食、肌肉消是火熾,嘈雜嘔吐是熱積)氣弱火不行(神短火燎面)苦辛(酒制芩蓮,白芍,乾葛,荊芥,薄荷,甘草)
肺:苦逆(主氣呼吸,變為氣逆)以苦泄之(陳皮、枳殼,地骨皮,桑白皮)惡寒(感風寒傷皮毛,受生冷傷本髒)辛熱發之(麻黃,金沸,紫蘇,葛根,桂枝之類)畏熱(火克金,虛煩不睡)苦寒清之(山梔,黃芩等)燥熱火甚,金枯人咳,苦寒補之(天麥冬,紫菀)體空主鳴(郁遏聲嘶,雍閉聲啞)苦香通之,潤之(款冬花,馬兜鈴)喜清斂(苦邪盛,久熱盛,肺葉張)以酸收之(白芍)斂之(五味)本清,虛則溫(虛不能制木,木生火來侮)甘苦清之(沙參,石斛,甘菊,茯苓,山藥,百合,扁豆)虛補母,嬌怯以腎為宮(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肺氣夜臥歸藏腎水中,是謂母藏子宮,子隱母胎。畏熱,腎中之火刑金不敢歸。畏寒,腎中之水浸金寒不得歸。喘脹咳噦,從臍下逆奔而上。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腎熱則壯水之主,腎寒則益火之源)故肺金生於腎水中,華蓋覆四髒,(總繪一身榮衛陰陽,手足曲折運動皆資)熱則葉焦發為痿辟(苦以堅腎,苦辛補肺)其腑大腸,本燥,虛則寒(濕瀉久冷氣虛)甘平補之(茯苓,白朮,山藥,芡實,薏仁,扁豆)燥甚則熱(便閉生火,髒亦受傷)實熱治以鹹寒,(芒硝為君,佐以苦辛,大黃等,涼膈散)虛熱,苦以潤之(沙叄,二冬,杏仁,紫菀,為君,麻黃,秦艽為佐)氣反病在上(大腸久閉則土不納,脹滿嘔吐,嘈雜,酸噯,久致膈嗌)下取之,腸鳴(老年病,產後,血虛不能統氣,大補鳴止)
腎:惡燥(寒凝則乾,火熱則燥)辛以潤之(貝母)涼之(丹皮)欲堅(腎藏五臟之精,熱則精泄)以苦堅之(黃柏等)一陰制群陽(腎水實則火不起)甘溫補之(六味丸)水寒,虛則熱(水涸則火甚,陽虛發熱咳嗽)甘寒補之(二冬,二地,龜板,枸杞)其經絡行腰腿,虛則多寒(腰腿酸軟)以溫曖之(故紙,蓯蓉,鎖陽,巴戟天)其門戶司二便,虛則多寒(大便久泄,以溫曖之,肉果,故紙,菟絲等,小便滑遺,以六味丸等)腑膀胱,本寒,虛則燥(小便不利,口不渴,是在下焦血分)以苦利之(知柏為佐,肉桂利小便,以肺為上源,肺氣虛逆而不下,則小便澀)以淡滲之(茯苓,澤瀉,車前)痰雍肺(亦致小便不利)與腎表里,補腎即補膀胱(生熟地,二冬,枸杞,牛膝)與大腸盈虛(大腸燥結則小便氣閉不通)以苦下之(大便通,小便即通)。
- 《易醫玄經》(三二)不二法門
- 《易醫玄經》(三一)般若心經
- 《易醫玄經》(三十)子午流注
- 《易醫玄經》(二九)左右陰陽
- 《易醫玄經》(二八)時病論治
- 《易醫玄經》(二七)遠公論黃
- 《易醫玄經》(二六)正反生克
- 《易醫玄經》(二五)六經辯疑
- 《易醫玄經》(二四)五行別派
- 《易醫玄經》(二三)三焦命門
- 《易醫玄經》(二二)陰陽水火
- 《易醫玄經》(二一)實證脈學
- 《易醫玄經》(二十)崇證論治
- 《易醫玄經》(十九)因果輪迴
- 《易醫玄經》(十八)大千世界
- 《易醫玄經》(十七)皇極經世
- 《易醫玄經》(十六)斷易偏論
- 《易醫玄經》(十五)人體河洛
- 《易醫玄經》(十四)難經別脈
- 《易醫玄經》(十三)脈決八法九宮
- 《易醫玄經》(十二)女子月汛
- 《易醫玄經》(十一)針法補瀉
- 《易醫玄經》(十)藥性八卦
- 《易醫玄經》(九)論南北政
- 《易醫玄經》(八)陰陽升降
- 《易醫玄經》(七)論肝八卦
- 《易醫玄經》(六)易醫玄門
- 《易醫玄經》(五)小子問禪
- 《易醫玄經》(四)醫道同於仙道
- 《易醫玄經》(三)紫極受訓
- 《易醫玄經》(二)八卦口針
- 《易醫玄經》(一)異人授易
- 上一篇:《易醫玄經》(十九)因果輪迴
- 下一篇:《易醫玄經》(二一)實證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