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醫玄經》(七)論肝八卦
(七)論肝八卦
靈蘭秘典論: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也。肝膽者,互為表里。
小子問師:“今之肝病,當如何醫?”
紫極曰:“肝者東方木,肝主怒,怒傷肝。木病乃土,故首當實脾。觀之五行,木者根於土中,因金可用,而不至於長瘋。有水者可生,水少則枯,水多則腐。有火者木榮,火暗不舒,火炎則焦。以水火為用,而成既濟。故可知水火,病分濕、熱兩端。生於土下者,陰。長於土上者,陽。陰怕水多,陽懼火亢。”
小子問曰:“肝者一髒病,而五臟皆病焉?”
紫極曰:“然,不唯肝,病雖毫毛,性命攸關,肝之為木,系尤大矣!木者自具生長化收藏。非它髒可比。觀木之所生,沃土水滋習風麗日而又有所制。心為日,心包為光。腎為水,腎陽為溫。一火一水之道也。”
小子問曰:“易中何所言?”
紫極曰:“善之問也。
濕者陰也,為總綱,坤卦也。
濕重則氣機受阻,肝不疏泄而成氣滯。氣滯者脅脹痛、串痛、帶脈脹痛,心胸鬱悶不舒,常善太息,氣不暢而胃不納食,常反酸呃逆,左關脈弦,右關沉弦,兩寸沉弱。當舒肝理氣。
氣滯者,巽卦也。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不暢則血有所留,久病在絡,血瘀也。脅中痛有定處,面色晦暗,肌膚甲錯,手有硃砂,面蜘蛛痣,肝脾常腫大,舌質暗紅,略有疹斑。初脈弦滑,久脈弦代,當活血化瘀。
血瘀者,坎卦也。
肝病,知木傳土,濕困脾陽,乃成氣虛。面色萎黃,神疲無力,氣虛下陷,而成便溏,陽氣不足,完谷不化,脾陽不振,食減腹脹,氣虛屬陰,脅痛喜按,夜尿頻多,肢冷自汗,膚腫少氣,按之若泥。皆因濕重也。舌紅苔少,中有裂痕,邊有齒印。脈形弦細,或為虛數。當補土利濕。
氣虛者,艮卦也。
熱者陽也,亦為總綱,乾卦也。
熱可灼陰,久成陰虛,陰虛化火,灼枝燒葉。陰液虧損,肝腎常虛,腰酸背痛,虛火上炎。肺陰火爍,乾咳無痰,口苦咽乾,兩脅隱痛,不可終天。脈象細數,左尺不現。當滋陰養陰,乙癸同源。
陰虛者,兌卦也。
熱郁之症,發為黃疸,口渴喜飲,燥煩不安。小水黃赤,大便秘乾。身目發黃,面色熏煙。口苦口臭,病多時遷。舌紅苔黃,脈數濡弦。當清熱去火。
黃疸者,離卦也。
熱與濕合,名曰濕熱,內有痰飲,口膩不渴,狀如颱風,膠柱難割。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肢體困重,小水短痛,大便溏臭。當化濕清熱,濕不去熱難清。
濕熱者,震卦也。
一證之中又有八卦,遠公先生明分黃疸有陰、陽、氣、血、燥、濕、寒、熱八卦,皆此類也。八證之中分八卦,六十四卦肝病可謂多矣!”
小子問曰:“願聞六十四卦肝病?”
紫極乃密授六十四卦肝病圖。
小子拜謝而退,乃觀秘圖,唯見十六字: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氣、血、虛、實、寒、熱、燥、濕。
- 《易醫玄經》(三二)不二法門
- 《易醫玄經》(三一)般若心經
- 《易醫玄經》(三十)子午流注
- 《易醫玄經》(二九)左右陰陽
- 《易醫玄經》(二八)時病論治
- 《易醫玄經》(二七)遠公論黃
- 《易醫玄經》(二六)正反生克
- 《易醫玄經》(二五)六經辯疑
- 《易醫玄經》(二四)五行別派
- 《易醫玄經》(二三)三焦命門
- 《易醫玄經》(二二)陰陽水火
- 《易醫玄經》(二一)實證脈學
- 《易醫玄經》(二十)崇證論治
- 《易醫玄經》(十九)因果輪迴
- 《易醫玄經》(十八)大千世界
- 《易醫玄經》(十七)皇極經世
- 《易醫玄經》(十六)斷易偏論
- 《易醫玄經》(十五)人體河洛
- 《易醫玄經》(十四)難經別脈
- 《易醫玄經》(十三)脈決八法九宮
- 《易醫玄經》(十二)女子月汛
- 《易醫玄經》(十一)針法補瀉
- 《易醫玄經》(十)藥性八卦
- 《易醫玄經》(九)論南北政
- 《易醫玄經》(八)陰陽升降
- 《易醫玄經》(七)論肝八卦
- 《易醫玄經》(六)易醫玄門
- 《易醫玄經》(五)小子問禪
- 《易醫玄經》(四)醫道同於仙道
- 《易醫玄經》(三)紫極受訓
- 《易醫玄經》(二)八卦口針
- 《易醫玄經》(一)異人授易
- 上一篇:《易醫玄經》(六)易醫玄門
- 下一篇:《易醫玄經》(八)陰陽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