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哪些傳統節日

日本有哪些傳統節日_民俗預測

日本簡介

日本(Japan),全稱日本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千米。主體民族為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

公元3世紀中葉,其境內出現較大的國家“大和國”。公元645年,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進行大化改新。12世紀後期,進入幕府時代。

1868年,日本又向歐美列強學習,進行明治維新,迅速躋身資本主義列強行列,對外逐步走上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曾多次侵略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二戰日本投降後,美國派軍隊占領日本。1947年,頒布新憲法,由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日本戰後奉行“重經濟、輕軍備”路線,於20世紀60年代末一躍成為遠東第一大經濟強國。20世紀90年代開始,其經濟陷入長期低迷,並面臨老齡化、少子化等嚴峻的社會問題,但目前仍是僅次於美國、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高度發達的製造業是其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其科學研發能力十分強大,擁有大量的跨國公司和科研機構,每年科研經費約占全國GDP的3.1%,該比例位居已開發國家榜首。此外,以動漫、遊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日本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許多方面堪稱典範,其國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生活水平和較高的國民素質。至今,其仍較好地保存著以茶道、花道、書道等為代表的日本傳統文化。

日本傳統節日習俗

元旦——1月1日民間歷來就有慶新年之風俗,但確定為國家節日是在1948年。按傳統習俗,“大晦日”(除夕)進行大掃除。門前擺上松、竹、梅(“松門”)(現多已改為畫片代替),以示吉祥如意。除夕完餐,全家吃過年面(蕎麥麵條),飯後一面看專為新年播送的電視節目,一面等待新年鐘聲,稱“守歲”。元旦早餐吃雜煮(年糕湯),喝屠蘇酒,吃“御節料理“(各種美味及節日菜餚)。元旦一般休假5~7天。 成人節—每年一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1948年定為國家節日。按日本法律規定:20歲為成年。這一天凡年滿20歲的青年都身著盛裝去參加成人慶祝儀式。並以這一天為人生的新起點,開始具備履行法律的權利和義務。 建國紀念日——2月11日日本神話傳說,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神武天皇統一日本後建立日本國,並作了日本第一代天皇。舊時(二戰結束前)稱為“紀元節”,1945年被廢除,1966年恢復後改稱為現名。

建國紀念日——2月11日1966年12月,佐藤內閣提出把2月11日作為建國紀念日,第二年開始實施。緣由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第一代天皇建國即位。

櫻花祭——3月15日陽春三月櫻花盛開,日本人民認為櫻花具有高雅、剛勁、清秀質樸和獨立的精神。他們把櫻花作為勤勞、勇敢、智慧的象徵。一般日本人選擇在這個時候出遊,賞櫻,同時也是讚美大自然,放鬆身心的絕好時刻。不過同種植物的花期不可能實在同一天,總有先後;而且櫻花的花期很短,所以在三月這個櫻花觀賞月里選定了15日(三月中旬)為櫻花節(這時候絕大多櫻花也開了,早櫻還未全謝)。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山櫻。”櫻花在日本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日本人認為人生短暫,活著就要像櫻花一樣燦爛。而且,櫻花熱烈、純潔、高尚,嚴冬過後,它最先帶來春天的訊息。因此,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為“櫻花節”。這時,人們帶上親屬,邀上友人,在櫻花樹下席地而坐,邊賞櫻、邊暢飲,實為人生一大快事。

女兒節——3月3日祈求女孩健康成長並獲得幸福 。

春分——3月20日舊稱“春季皇靈祭”,是天皇春季祭祖的日子,日本人也在這一天進行掃墓活動,祭祀自己的祖先。這一天,也是讚美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日子。

綠節——4月29日原昭和天皇生日

憲法紀念日——5月3日1947年5月3日日本國憲法實行

男孩節——5月5日祝願男孩子茁壯成長,1948年定為國定節日(舊時稱為“端午節”),現作為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凡有男孩子的家庭都在屋頂懸掛布制大鯉魚(稱“鯉幟”),門上擺菖蒲葉,全家吃糕團粽子。

夏日祭——8月15日在這天政府會舉辦祭奠遊行,政府及其民間的社團會舉行很多表演,人們裝上漂亮的和服,上街逛街,買東西,參加娛樂活動(也就是中國所說的遊園);周邊的店面在這天也會裝飾一新,開展各種特別活動。這種廟會的原始習俗原先來自中國,後來傳到日本,結合日本的本土文化,就有了今天各種各樣的祭奠活動,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盂蘭盆會——農曆七月十五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盂蘭盆節是日本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至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在小鎮和農村生活的人還要穿著夏季的單和服跳盂蘭盆舞。

月見——農曆8月15日 在東方世界大都有賞月的習慣,日本在8月15日這天會準備有丸子、季節性水果等物品擺在窗邊供奉月亮,然後再一邊賞月。月亮高掛在澄靜的秋空中會顯得格外的美,對以農為本的日本人來說賞月的原意是祈求農作物豐收的形式,但在現在已是純粹的賞月而已了。

敬老節——9月15日1966年定為國家假日,以表示對社會作出貢獻的老人的尊重,並祝願他們健康長壽。這一天全國各地舉行慶祝會,向老人贈送紀念品。

秋分——9月23日舊稱“秋季皇靈祭”,是天皇秋季祭祖的日子。民間也在這一天祭祀祖先,以緬懷先人。

體育節——10月10日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幕日,1966年被定為國家節日。秋季運動會一般也在這一天舉行。

文化節——11月3日於1937年定。舊稱“明治節”,是為了紀念明治天皇的誕辰日。現在是作為向科學、文化事業上有突出貢獻的人授“文化勳章”的日子。因勳章上刻有菊花圖案,所以也稱之為“菊花日”。這一天各級學校都停課,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兒童節——11月15日特別為7歲和3歲的女孩,以及5歲的男孩過的節日。

勞動感謝節——11月23日 於1948年定。舊稱“新嘗祭”,是天皇品嘗新米的日子。這一天也是尊重勞動、慶祝生產的日子。

天皇誕生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生於1933年12月23日。建國紀念日:2月11日,系按陽曆推算出的古代神武天皇元年的元旦。

聖誕節——12月25日 在日本也不只限基督徒,有很多人都會在聖誕夜與家人或男、女朋友互換聖誕禮物和一起享受豐盛的聖誕大餐。通常都還會準備有裝飾聖誕節式樣的蛋糕來慶祝。為刺激消費意欲各百貨公司和企業在聖誕節前就會開始炒作所謂的聖誕節活動。大約在每年的11月後半月起,百貨公司和商店街就會裝點的非常美麗,進而開始展開一連串的聖誕特賣活動。

日本傳統紀念節日

北方領土日:2月7日。1855年2月7日,日本和俄國締結了《日俄通好條約》(即“下田條約”),規定北方四島為日本領土。1981年1月6日,日本政府舉行的內閣會議上正式決定把2月7日定為“北方領土日”,以推動收復北方領土的運動。

比基尼日:3月1日。1954年3月1日,美國在比基尼島上空爆炸氫彈,殘害了二十多名日本船員。日本人民每年在這一天都舉行活動,反對美國的侵略政策和核戰爭政策。

入學式:在日本,學校新學年、幼兒入園儀式、公司歡迎新人都是在櫻花盛開的4月舉行。在日本人看來,萬物如此開頭,是理所當然的。

高山祭:4月14-15日。高山祭是岐阜縣高山市祭祀“產土神”日枝神社一年一度的節日。由市內各界組織的豪華的花車參加祭典,在市內各條街道遊行。

夏節:數以萬計的民眾在東京的淺草慶祝為期三天的夏節,迎接夏天的到來。

富士山“開山”日:7月1日。每年由此拉開登山季節的序幕。

京都“大文字”送火節:8月16日。在京都市東郊如意岳(也叫大文字山)舉行的盂蘭盆會。在這座山的中腹,設有75座火床,形成“大”字,在火床里放鬆木劈柴,在晚上八點鐘左右同時生火燃燒。“大”字的第一筆畫長73米,第二筆長146米,第三筆長124米。據傳說,從前如意岳山麓耷座寺院失火時,這寺院的主佛阿彌陀如來佛升在山頂上發出光芒,照亮四方。從這以後便每年舉行“送火節”,紀念阿彌陀如來的靈驗。

防災日:9月1日。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後,日本各屆在每年9月1日這一天都要進行規模不同的防災訓練或演習。

廁所日:11月10日。日本廁所協會於1986年1月在“第一屆廁所討論會”上決定每年11月10日為“廁所日”。

日本傳統節慶

雖已進入發達的現代社會,但日本民族至今保留著諸多的傳統節慶活動,不同的節慶日裡遵循不同的飲食習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15個節慶日。

1、正月春節。古時的日本和中國一樣,也是以舊曆的正月為春節。明治維新後,日本“脫亞入歐”廢除陰曆採用陽曆,將新年定為陽曆的一月一日,這一天是日本的正月春節。至今日本的正月節日依然保持著濃厚的傳統色彩,是日本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慶日:舉國放假,各行各業關門歇業,長街深巷彩燈高掛,家家戶戶歡度正月春節。無論公司店鋪或家居的門上都掛起象徵辟邪“門松”,張貼吉祥的“賀正”彩圖,家裡或店鋪內供起圓塔形的“鏡餅”——象徵圓滿富庶。大家穿戴整齊(女性則多著艷麗飄逸的和服)到家附近的神社參拜,祈禱一年的幸福。

正月的飲食也頗具特色。元日清早,日本人有吃“年越”蕎麥麵,啜紅豆粥的習俗。“年越”(過新年)蕎麥麵,也就是新春面,含有健康長壽的意思;紅豆熬煮的甜粥,粥里還放有糯米糕,則象徵吉利和富庶。因為在日語中,“餅”(讀mochi)字與 “持”(擁有,富有之意)諧音。說到日本正月的餐飲,最有特色的要數“御節料理”,即正月大餐了。除了山珍海味的火鍋料理外,用鮪魚、大龍蝦、鮑魚、鯛魚(加級魚)扇貝柱、紅黑魚籽等高級海鮮做成的魚生拼盤和綜合壽司是正月不可或缺的美食,它不僅品位高貴,襯托正月的隆重,而且三種色彩紅艷的海鮮拼盤也象徵吉祥如意,再則裝飾得栩栩如生的鯛魚—“目出鯛”(medetai)在日語中因與“恭喜,大喜”諧音,自古以來為喜慶歡宴席上必備之物。

2、元月七日的七草日。又稱“人日”,為日本民間傳統節氣——五節句之首(其餘分別為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在這一天,日本人熬煮七草粥喝---用芹菜、薺菜、鼠麴草、母子草、蕪菁(圓蘿蔔)白蘿蔔、田平草、菠菜等七種蔬菜熬成的菜粥。據說上述七種植物是早春七草,也就是歷經漫長寒冷的嚴冬之後最先破土成長的蔬菜,具有不可思議的能量,喝了七草粥,可以益壽延年消災除病。有關這一節日的由來,眾說紛紜而語焉不詳。從江戶時代,人們邊用菜刀剁薺菜熬煮七草粥邊唱“唐土飛鳥,銜來七草”的古俗中,不難推斷此俗來自唐代中土。如今此俗在中國大陸大概已經難見,而在台灣遺風尚存。據台灣著名民俗學家婁子匡先生著《新年風俗志》一書中記載:每年正月初七,“台灣農人辛辛苦苦積下的五穀,到這一天,好似展覽會,把各種的谷料,揀好的混合蔬菜煮來吃,叫七寶粥。據說,吃了以後百病解除,就可以安居樂業了。”台灣諸多古俗多傳自大陸,七寶粥與日本七草粥,其食俗中驚人的相似性恰好說明了七草日的習俗源於古代中國。

3、彼岸日。日本俗語云:寒熱不過彼岸。日本習慣上把一年寒熱的極限劃分兩個彼岸——冬末的春彼岸和夏末的秋彼岸。

二月中旬春彼岸:二月中旬春分前後七天,相傳此時太陽西沉時恰好在正西方,也就是傳說中的西方淨土,這時候,嚴寒已過,各種民間活動次第肇始,如參拜神社,探親訪友,郊外踏青,平野揚箏等,同時人們製作牡丹餅、五彩壽司和野菜天婦羅(蔬菜油炸食品),分發親友鄰居,共慶初春來臨。

八月中旬秋彼岸:稻作物的收穫期,農村常舉行慶豐收的各種活動,如“收穫感謝祭”,篝火舞踴,參拜鄉村稻荷神社。

4、三月三日“雛祭”—女兒節。傳說雛祭之俗起源於古中國的“上已節”,經過漫長年代的發展,到江戶時代已演化成女兒節並延續至今。這一天,女孩們穿上漂亮的和服到家附近神社參拜完後,提著白酒、精緻的點心和菜餚飯盒探望親朋好友,拜訪恩師。白酒是用味淋蒸熟的糯米加上酒麴釀造而成的甜酒,度數很低,色白如牛乳,故又叫“濁酒”。受訪者則回贈予錦繡人形、布娃娃,祝願女孩健康美麗。

5、四月八日灌佛節。相傳此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日,佛教自中國傳入日本後就出現了灌佛節。日本人信仰佛教的很多,各個寺廟在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佛教大典,廟堂四處的的屋檐裝飾著牡丹,芍藥百合,紫藤蘿,燕子花,堂正中安放釋迦佛像,參拜佛像的人手捧甜茶澆灌在佛像身上,洗去塵垢,參拜完後把剩餘的甜茶帶回家研墨,寫上“五大力菩薩”數枚,折放衣櫃中,據說能避免蟲害;如寫“八大龍王茶”貼於天井,則可免除天災云云。

灌佛節的鰹魚熏制魚片是東京最有代表性的美食。鰹魚,又名松魚或木魚;其形狀酷似紡錘在福建南部被稱為“鉛錘魚”,身大肉硬味澀,是一種很賤價的深海魚。但在日本的境遇卻高貴華麗無比。鰹魚日語讀成“KATSUO”,與“勝雄”“勝男”諧音,因而在武士占統治地位的江戶時代被視為至寶尤物趨之若鶩而身價百倍,特別是春末夏初之間剛上市的鰹魚更是高嶺之花,因而有“典當嬌妻美宅吃初鰹。”的熟語。初鰹,即是四月初旬漁獲的松魚。源自三百年前江戶時代中期的初鰹刺身在吃法上可謂別具一格,獨闢蹊徑把松魚的美味發揮到極致:松魚卸去頭骨後,用鐵簽將肉身穿起,放在燃料的蘆蒿上熾烤,蘆蒿燃燒時熱能穩定,又帶有一種獨特的草木薰香,滲入魚身使氣味更鮮美。待魚身表皮焦化後將其浸入冰水中。這一熱一冷兩個過程推究起來頗耐人尋味。蘆蒿熾烤作用有二:其一是殺菌,其二魚身內的脂肪滲出肉麵,可增添鰹魚美味。之所以將燒烤過的魚身浸入冰水中,魚身內的肌肉纖維受熱膨脹而鬆散,浸入冰水後,遇冷驟然收縮後,魚肉就會富有彈性。浸水30分取出在放入冰櫃速凍變硬再切成薄片,碼齊撒上蔥花,然後沾姜蒜芥末調味醬油,吃起來冰涼爽口,鮮味奪人,是生魚片中之極品,佐酒之佳肴。

6、五月五日端午節。在日語中又稱為“菖蒲節句”。此俗傳自中土無疑,只不過經過演變,其內容含義與中國古俗有所不同。傳統上它是日本的男兒節,因為“菖蒲”與“尚武”在日語中同音。這一天很多人的家門懸掛菖蒲,屋外張掛畫著鯉魚,刀,槍的彩旗,屋內玄關處裝飾著佩戴盔甲手持菖蒲刀的武士人形,男子還必須到錢湯——澡堂泡菖蒲浴。古時,人們看到菖蒲能解蛇蟲之毒,進而相信在節序變化的當口用它洗浴,能驅邪避惡,除病消災。據上了年紀的町巷老人說,以往人們在這一天還有飲菖蒲酒之俗,如今已不可聞。但直到今天仍然保留吃菖蒲粽子和柏餅的習俗。

7、六月土用之日。一般在立秋前18天為夏之土用日,相當於我國陰曆小暑,因是農耕社會安排農事的節句,如今在都市中日漸勢微,惟獨土用日吃蒲燒鰻魚的風俗流傳至今,其具體作法是:將鰻魚沿脊背剖開,去骨,切成20公分片狀,入鍋,加水醬油,味淋,糖,酒燉煮至入味後撈出,瀝乾汁液再置於炭架烘烤,平鋪飯盒中,再塗抹一層鰻魚醬,撒上山椒粉,滿口酥香。土用日為一年內最為酷熱的節序,吃蒲燒鰻魚據說可以避熱解暑,增加身體抵抗力。如今日本甚至有專作蒲燒鰻魚飯的店鋪,每年這個時候總是門庭若市。

8、七夕祭。日本七夕的由來起源於中國牛郎織女和日本民間中棚機女—織女的傳說。這一天是日本傳統中的情人節,街町巷道插滿竹竿,竹竿上懸掛燈籠,紙制珠蓮、彩帶、葫蘆、西瓜、算盤和俳句詩箋,妙齡少女都會穿上寬舒的“悠咖褡”搖著紙扇,到町街上輕歌曼舞,或參加煙火大會,這一夜,歌聲渺渺,簫笛悠揚,天上彩燈輝煌,夜空煙火如花似霰,和遠處高樓的霓虹燈交相輝映,是一個古典浪漫之夜。未婚女孩會帶著餌料到寺廟或神社的放生池,餵飼鯉魚,祈禱早日獲得美好的姻緣,因為“鯉”與“戀”諧音,在日本鯉魚象徵愛情。作為七夕的食俗,很多人都會製作鯉魚壽司分增親友品嘗。

9、七月盂蘭盆祭。日本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祭和正月一樣,也是全國性的最重要的節日祭典。此俗蓋源自中國古代的中元節,即民間俗稱的“鬼節”。盂蘭系梵語,意為招魂慰靈,祈禱平安。其內涵相當於閩南、台灣每年七月的“普渡”。這一天清晨,人們在家大掃除完後,都到町公所會合,清洗神轎山車,搭棚鋪席作道場,佛前供奉豐盛的瓜果、糕餅、田樂雜煮、魚介海鮮、什錦壽司,場地中央置一大木桶清酒,請來和尚依依啞啞念經作法,直到正午時分法事完畢後,由町街里最有名望的老人手持木椎砸開桶蓋,宣布聚餐大會開始,一直吃喝到太陽剛西傾時分,萬人空巷的盂蘭盆大祭典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每個街區每條町巷,呼號聲、太鼓聲、簫笛聲伴隨著悠揚激越的演歌聲,此起彼伏地響起,男女老少載歌載舞,汗流浹背,忘我地投入到這場庶民性的活動中,氣氛之濃烈,情緒之高昂,格調之典雅令我這樣的異鄉過客也深切懷慕故國文化的流風餘韻,感動得熱淚盈眶。郁大夫《日本紀行詩——盂蘭盆》云:“不知域外蓬壺島,亦有風流似漢南”。遺憾的是這傳自《詩經》中的北國,《楚辭》中的南方之遠古風俗,如今在中國幾乎絕跡。

10、二百十日野分祭。自春分日起第210日,正是夏秋之交時節,狂風暴雨多發之時,而此時恰逢田野水稻開花期,古時農人惟恐即將收穫的莊稼為風雨所虐,故舉行各種祭祀,祈禱豐年,日語稱為“野分”,主要有八幡祭、山王祭、神田祭三大祭典。町巷的人們抬著神轎、神像、祭幡,吹簫鳴鑼,用芒花、女郎花作成團糕與柿子、板栗、香芋、毛豆、葡萄等秋季果蔬供奉神明,祈保農作物豐收。

日本的傳統節慶和飲食風俗

11、九月九日重陽節句。又稱“菊月祭”,驛站里,市民會館廣場或其他鄉鎮住民活動中心,都會展出種類繁多千姿態百的菊花,並用菊花紮成獅子,麒麟,人形,帆船,富士山等栩栩如生的造型。傍晚,老人們便到町巷的居酒屋飲菊花酒,據說,飲了九月九的菊花酒,可永保康安長壽。

12、十月神無月習俗。進入十月,日本本土日漸秋深,蟲聲絕跡,木葉搖落,這個月,一切與神佛有關的祭祀活動幾乎沒有,民間相傳此時眾神們都到傳說中的出雲國去了,所以叫“神無月”,八百萬眾神中惟獨惠比須神留下看守關照江戶城(東京城),惠比須就是日本民間傳說中的財神。10月20日是江戶的財神日,商家們在店鋪或家中掛上手持釣竿的惠比須畫像,像前用古時裝金銀元寶的高腳盆供奉美姿活鯛生魚片、盛得尖聳的米飯和其它山珍海味,宴請來店的常客親友或平日關照的人。作為儀式,開宴前宴席兩旁的人分別扮演買方賣方,模擬買賣秀,一邊討價還價,一邊呼叫:“千兩!萬兩!”,“千兩!萬兩!”然後舉杯齊聲祝頌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直到今天,在日語中還把那些不肯努力而夢想發財的不實際想法挪揄為“惠比鬚髮財夢”。

13、冬至日,十一月冬至日為一年中黑夜最長而白晝最短之日,自古以來日本人就極為重視冬至,形成了頗具東洋特色的冬至習俗。這一天,神社、寺廟都舉行傳統宗教活動,喝粥,吃燉煮南瓜及河豚火鍋。與五月端午節句的菖蒲浴一般,日本民俗中至今遺留著冬至日泡洗柚子浴湯的古俗,柚子氣味芳香,相傳能除垢去邪,泡了柚子浴湯就可保證入冬後無病息災。值得一提的是,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冬至進補的食俗,那就是很有名的冬至河豚火鍋了。以松魚乾、昆布海帶、醬油熬成湯頭,再放入河豚、酒糟、豆腐、白菜、松茸、春菊、大蔥、烤糯米糕、烏龍麵雜煮一大鍋,鮮美無比,據說吃後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平安越冬。當年在東鮨日本料理店打工,每逢冬至日,老闆總會讓魚店送來一頭大河豚或鮟鱇魚(俗稱鬼頭魚),切塊放在直徑半米的大鍋燉煮熟後,全店員工聚而食之,稀里胡嚕,勺箸齊下,直吃得渾身發熱,滿臉通紅,滿頭大汗,那豪快的場面至今難忘。

14 辭舊迎新的節分日。十二月為一年之歲末,日語稱“御歲暮”,是一年中最忙碌時期。各種辭舊迎新的活動異常繁多,其中最有名的要數節分的鬼打豆了。家家戶戶炒黃豆,盛在木升(小木斗,盛米或清酒)供佛或祖先,主人手抓豆子,立於門口,邊撒豆邊念道:“福裡邊,鬼外邊。”在此時,炒豆成了一種迎福趨鬼魅的道具了。此俗由來已久,據日本《類聚名物考》記載,節分撒豆習俗,始自九世紀末宇多天皇年間,相傳歲暮立春前,蓬萊島上的鬼怪來到扶桑島作惡,扮作凡人進入民家,調戲女主人,結果被女主人順手甩出的炒豆打瞎了雙眼,落荒而逃。撒完豆災惡盡除,主人再到佛像或先祖靈前作禱,祈賜新年之福。

節分之後,各家各戶便開始忙碌籌備過年,買年貨,大掃除,舂年糕作鏡餅,扎門松,繁忙而熱鬧,生機勃勃,一派辭舊迎新氣象。

15大晦日,即除夕,十二月三十日。此日起日本的所有公司,店鋪都開始關門歇業,街上家家戶戶提燈高掛,笙歌弦樂,簫笛鑼鼓遠近可聞,辛勞了一年的人們日落前便早早回家團聚,在暖桌周圍盤腿而坐,享受豐盛富麗的年飯—御節料理,觀看NHK電視台放送的迎新年紅白歌星大演唱會,子夜十二點,日本列島上所有寺廟的鍾聲一齊響起,在一百零八下不絕於耳的除夜鐘聲里日本人民迎來了嶄新的一年。

日本有哪些傳統節日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