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錫伯族的由來
歷史上,錫伯族是個很少有人知曉、名不見經傳的弱小民族,卻有20多種不同的稱呼和寫法。如在西漢末年被稱為須卜;東漢以後又被稱為鮮卑、西卑、犀紕、胥紕、私比、師比等;北魏、隋、唐、宋時期則被稱為室韋、失韋、失圍;元代和明代前期被稱為失必、失必兒;明朝後期和清代史書中,則把這個民族的族稱寫成實伯、斜婆、洗白、史伯、西伯、西北、席百、席北、席伯、錫北、錫卜、錫伯等。錫伯二字最早出現在清太祖實錄中關於烏拉部克錫納都督被殺後,其孫“逃往錫伯部綏哈城”的記載,以後陸續見諸於《聖武記》等史籍中。此後的史書中,用錫伯二字的越來越多,辛亥革命以後基本統一使用錫伯二字。但錫伯族家譜中仍有使用西北等字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認定民族成分時,使用了“錫伯”二字,這才有了統一規範的用字。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
1.西遷節
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的西遷節,錫伯語叫杜因拜扎昆節。在1 6 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 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 8 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瀋陽)等地徵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裡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所以當前也有部分民族學者認為應該叫“西征節”更為準確。
兩百多年過去了,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並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傳統節日。
西遷節這一天,錫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彈響“東布爾”,吹起“墨克調”,盡情地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伙子們的“鴨步”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傳統節日。
這種節慶活動集中展示了錫伯族燦爛悠久的文化傳統、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間信仰、民風民俗及各種工藝和歌舞藝術,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寶貴价值。
2.抹黑節
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傳說,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這天“五穀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穀不之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所以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把晚間準備好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走向大街伺機抹黑的對象。閒不住的年輕人成群結夥挨家串戶去抹黑取鬧。遇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跪地施禮請安,再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脫臉上不被抹黑的,此時姑娘們也毫不畏懼,用同樣的手段往小伙子臉上抹黑。
錫伯族的“抹黑節” 據傳說,錫伯人民因苦於小麥黑穗病之害而演變出這一獨特的節日。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陽未升起之時,錫伯族民眾就要用預先準備好的鍋底黑灰往臉上塗抹。親朋鄰居不相互串門,子侄輩首先給老人跪下,用鍋灰往其前額點一點,然後,平輩之間相互亂塗,直到一個個都成為黑臉蛋為止。只有青年婦女不提倡臉上抹黑。這一習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爺開恩,不要讓小麥染上黑穗病。
有關抹黑節的來歷,錫伯族中流傳著許多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女人正在烙餅,因小兒拉了屎,她手忙腳亂間用麵餅給孩子擦屁股。這一失誤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決定正月十六太陽出山時燒毀人類和糧食。這一決定傳到土地神那裡,土地爺動了惻隱之心,偷偷告訴人們,趕在天兵天將到來之前,人們都要往臉上抹黑,讓玉皇大帝誤認為人間已受蹂躪,從而取消天懲。
3.懷親節
新疆錫伯族同胞稱為“杜音拜專扎坤”,是錫伯民族的西遷戍邊紀念日,因時間是農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節”。 這是二百餘年來錫伯人民的傳統節日,紀念一部分錫伯族西遷祖國西北邊疆的伊犁地區,駐防戍邊的英雄業績。又有懷念親人之意。西遷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遷官兵及家屬與送行父老兄弟姐妹親戚故友齊集在太平寺“錫伯家廟”,共進了離別飯,共飲了離別酒,為戎裝西遷的同胞餞行。從此,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在錫伯村屯,都要在寺廟內拱灶,殺豬,吃高粱米飯,每戶都去當家人,進行聚餐,來紀念錫伯族西遷的歷史壯舉,暢敘保衛祖國西北邊疆的業績,緬懷離別的骨肉同胞。
4.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日,俗稱“填倉節”。農戶家家向糧倉焚香禮拜,插香於糧囤上,還用柴草灰在囤的周圍灑上灰圈,灑灰圈時還口念著:“大囤滿,小囤流,今年豐收好年頭”。並在大門前灑上灰圈,藉以避邪。
5.祭地節
祭地節是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春耕開始前選日進行。節日這一天,每家選擇一頭肥豬,在自家後院設定的祭壇上,先用清水澆豬身,家長燒香在豬身上晃三下,口念著祝詞,面向西天行跪拜禮,祈求地神和天神保佑人畜兩旺,喜獲豐收。然後宰豬,將豬血灑在底墒鬃毛埋進土裡。在把豬頭煮成半熟品供在祭桌上。如果節日的這天或隔日下於,那么這年就是豐收年吉兆。如果節日這天或隔日颳大風,那么這年可能是災年的凶兆,就要到祈年樹下祭拜地神和天神,祈求消災滅難。 搶千燭,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三日舉行。接前各家各戶開始準備做燭。燭是一種特殊的用面和清油做成,做好後送到指定的廟裡。燭的數量不限,然後有喇嘛將燭排好,廟裡做一隻特大的燭放在中間向著月亮,周圍是各家送的小燭象徵群星。有時小燭多達千餘多支。節日的早晨,喇嘛事先點燭祭祀,這時,人們已趕到廟裡。等到一聲令下宣布搶燭開始,大家也不怕燭火燙手,經過激烈的爭搶,人們把搶得的面燭帶回家去,再做成烤麵餅,當天早晨食用,他們認為節日搶得面燭,家中無子會有子,有子的今後人丁回更加興旺。 錫伯族祭星,是錫伯族傳統的節日,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七日舉行。節日這天,各家選一隻肥公羊,用水洗乾淨,宰後,在院中放一張桌子,把宰殺的羊放在桌前,在再在院靠西屋的牆角放一小炕桌,在上面擺七根蠟燭,擺成北斗七星的樣子,然後點燃。又在院的西北牆上按北斗七星的位置錠好事先削好的七根木樁,在每根木樁上點燃一根蠟燭。將當晚煮好的羊腿供一夜,祈禱七星保佑。
錫伯族風俗禁忌
一、開禁的禁忌
不準坐、踩或跨過衣、帽、枕、被;
不準把穿過的褲子、鞋、襪放在高處;
不準順著炕煙道睡覺;
不準坐在門坎或站立、行走吃飯,飯食掉地要立即揀起;
不準在正月初一至初五做針線活,謂之“忌針”;
不準出嫁的姑娘頭3年回娘家過春節、看燈;
不準貓、狗在室內人的屍體跳過,不準申日出殯。
錫伯族的這些禁忌,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文化素質的提高,已在消失中。
二、保留的禁忌
不吃狗肉。從不殺狗或吃狗肉,甚至與狗相聯的物品也不用,如狗皮製品—帽、手套、褲、襖、褥、被等。其他民族親朋好友來錫伯族家中串門戴了狗皮帽、手套時,不能將其帶進裡屋,要放在外屋。
還有些禁忌,如不準女子纏足是為保持正常生理髮育;不準在正房西山牆外大小便,是為保持衛生;再如家有病人、小孩出水痘、婦女生孩子等,要在大門框或樹上掛紅布條或一小束草,以示禁止外人入內,防止傳染;忌用筷子擊空碗,是體現文明行為;重視“八”的習俗,以為“要得發不離八”,如酒席一桌為8人,花轎一抬8人……不足此數時,也要極力溱成,以圖吉利。喜慶日就餐時,不足8人時,也設8人之餐。
- 上一篇:羌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 下一篇:布朗族有哪些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