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哈薩克族的由來
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以及一些原來的蘇聯國家,以由俄文字母改編的哈薩克字母記錄語
言。哈薩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亞草原。與中國古代曾經統治過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帶的古代民族烏孫(公元前2世紀~2世紀)、突厥(6世紀中葉)、葛邏祿、回鶻(10世紀~12世紀)、哈刺契丹(12世紀)、克烈、乃蠻、欽察(12世紀末~13世紀)等有淵源關係。在現代哈薩克族中間仍有一些部落保留著上述古代的名稱。據民間有關白鵝的傳說,認為哈薩克為“白鵝”之意。也有人認為,哈薩克是中國古代“曷薩”、“阿薩”或“可薩”的異名。還有人把哈薩克解釋為“戰士”、“自由的人”、“脫離者”。
哈薩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中國的哈薩克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中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少數分布於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哈薩克族為146..2萬人。哈薩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使用哈薩克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支。哈薩克先民曾使用過鄂爾渾——葉尼塞文、回鶻文。伊斯蘭教傳入後,接受了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至今。1959年又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廣條件不成熟,1982年恢復使用原有文字,將新文字作為音標保留。
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
1.納吾魯孜節
納吾魯孜"來自波斯語,是“年頭或元旦”的意思。也就是說按照哈薩克族的古代曆法,這個節日表明新年出街來臨。這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正值中國農曆“春分”。關於納吾魯孜節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人們在信仰伊斯蘭教以前崇拜拜天地諸神,而這個節日與天上的星座有密切關係。人們以為,牡羊座是造福人類的主神,兒雙魚座則是人畜的病原。“春分”這一天,恰好是雙魚星座降落,牡羊星座升起的時候,人們選擇在這個時辰過節,會帶來幸福和吉祥。所以“納吾魯孜”也就有了“送舊迎新”的含義。
哈薩克人把從這一天開始的新月叫做納吾魯孜月。納吾魯孜節草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濃郁,哈薩克人將它作為新春佳節隆重地慶祝是有道理的。古時候,哈薩克人在納吾魯孜節這一天要舉行“納吾魯孜節儀式”,開展娛樂活動,比如,男女混合摔跤、繞口令、猜謎、合唱《納吾魯孜歌》。
《納吾魯孜歌》的產生與納吾魯孜節有關,是哈薩克人習俗歌的組成部分,表達的是人們的美好願望。
為了送舊迎新,希望豐收,納吾魯孜節這天,哈薩克人家家都做年粥(Nawrz koje)。年粥是用小麥、小米、大米、面、鹽、肉、優酪乳疙瘩7種食品做的(也可以更多,但因為7對哈薩克人來說是吉數,所以用7種),叫“納吾魯孜飯”(Nawrz koje)(naweriz koje dep jazilgane jon !) bul men jagian tuzetilde 。做罷年粥,人們還要效用過冬的馬肋腸、馬肥腸、馬碎肉腸、馬脖肉、馬做骨肉。這天,人們還成群結對地從一個牧村到另一個牧村,走家串戶,吃“納吾魯孜飯”,唱《納吾魯孜歌》,互相擁抱,祝賀新年。11月冬宰的牲畜頭一直存放至納吾魯孜節獻給老人,老人就會祝福說:“願你牲畜滿園,奶香滿園”(哈薩克語原文Oriseng malga tolsen,dastarhan dange tolsen)。納吾魯孜節就有了別樣的意義。誰不想得到老人的祝福,誰不想得到最好的祈禱。
2.肉孜節 (開齋節)
肉孜節,這個名稱是波斯語音譯,是阿拉伯語音譯為“爾德.菲土爾”,意為“開齋節”,所以,肉孜節又稱“開齋節”。此節雖源於伊斯蘭教,但現在已變成了哈薩克族的民眾性節日。在齋月里,伊斯蘭教徒們要履行的義務之一就是封齋。不分年齡、不分男女、封齋30天。在摘月里,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飯,然後整日不進食,連水都不能喝。直到太陽落山,做禮拜後才進食。
30天封齋結束,就是為期3天的肉孜節。肉孜節的第一天,舉行完了民眾性禮拜活動,節日就開始了。這天,哈薩克人就像過納吾魯孜節一樣,整整3天你家我家地串門。過節時,男女都要穿上新衣服,晚輩定要給長輩拜節,且家家戶戶都準備豐盛的食品。這些食品大都是在齋月最後一個主麻日(星期五),也就是說離開齋節剩下幾天的時候開始做的。以油炸食品為主。這一天人們除了走家串戶拜節之外,還舉行節日儀式,進行哈薩克族的傳統娛樂活動。由於這個節日的時間是安伊斯蘭教曆法進行推算的,所以,每年都回提前10天。這個節日曾是3天逐漸變成一天。
3.古爾邦節
是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和烏孜別克等少數民族的盛大傳統節日。與肉孜節一樣,這也是按伊斯蘭教曆法進行的節日,於肉孜節70天之後來臨。“古爾邦”一詞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獻牲”,也成“宰牲節”。這個節日源於伊斯蘭教,相傳先知易卜拉欣夢見安拉,安拉令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他的忠誠,當他的兒子伊斯瑪儀俯首聽命,易卜拉欣準備執行時,安拉又令他宰羊代替。以後每年的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據這一傳說定期宰羊獻祭,相沿成俗。伊斯蘭教成立後,承認先知易卜拉欣為聖祖,並把伊斯蘭教曆的十二月十日定為古爾邦節。我國的公曆與伊斯蘭教曆每年有 11天的日差,故每年古爾邦節的公曆日期不固定。
古爾邦節到來時,哈薩克族民間首先舉行隆重的節日禮拜活動,按照傳統的規矩,穆斯林們在節日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誦經、上墳、緬懷先人。節前,穆斯林們家家戶戶打掃得乾乾淨淨,趕製各種糕點,炸饊子、烤饢、做新衣裳,進行節日的充分準備。然後家家戶戶宰殺大小牲畜。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駱駝用以待客或饋贈。宰羊時,傳統習俗不幫羊腿。據說,這天宰殺的牲畜會到天堂做乘騎,幫了腿,就沒法行走,更上不了天堂了。這天宰的牲口,肉煮熟後,切成大塊,放進大盤子裡,端上桌子,客人來了,主人遞過刀子,請客人吃肉、喝湯、既熱情,又周到。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走親串鄰,祝賀節日。在節日的白天,還舉行賽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別具一格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晚上人們歡聚一堂,唱歌跳舞。
哈薩克族風俗禁忌
自從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後,與之相聯繫而形成的禁忌很多,最主要的是:忌食豬肉和非宰殺而死亡的牲畜肉,忌食一切動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殺。吃飯時,不能把整個饢拿在手上用嘴啃。在氈房內不許坐床,要席地盤腿坐在地氈上,不許把兩腿伸直。年輕人不許當著老人的面喝酒。吃飯或與人交談時,忌諱摳鼻孔、吐痰、放屁、打哈欠、挖耳朵等不良習慣。做客時,忌諱客人騎著快馬直衝家門,這會被認為是挑釁或是報喪和傳送不吉利的訊息。騎馬快到家門時,要放慢速度。忌持馬鞭進氈房,會被誤認為是尋釁打架的。忌諱客人從火爐右邊入座和坐在火爐的右側,因為右側是主人坐的,也不要坐在放食物的木柜上或其他生活用具上,客人的坐位應聽從主人的指引;吃飯、喝奶茶時,不能用雙腳踩餐布,更不能橫跨過去,在餐布收拾之前,最好不要離去。
如果臨時遇有急事外出,也不能從主人跟前走過,必須繞別人背後走;主人做飯時,客人不要走進配餐的地方,忌諱客人亂動餐具,更不能用手撥弄食物或掀開鍋蓋,主人遞送的茶、酒、肉食和其他食品,不管是否合乎自己的胃口,都應高興地接受,喝奶茶不應喝一半剩一半而離席,喝馬奶酒也應一飲而盡,不會喝酒也要少許啜上一口,以示謝意,不然會使主人掃興。就餐前後,主人會給客人倒水洗手,洗完手,不要亂甩動,套用毛巾擦手,並有禮貌地送還毛巾;如果天色已晚,主人留宿,不要拒絕使用主人的被褥,否則被主人誤會。
兒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馬鞍和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兒媳的馬鞍和坐兒媳的床位。不能當面數主人的畜群和點牲畜的數目。不要用腳和棍棒打牲畜的頭部。不能跨過拴牲畜用的繩子。走路遇羊群要繞道而過。不許乘馬進出羊群。嚴禁從作禮拜(乃瑪孜)的人前通過,也不能踏作禮拜的布單子,更不要模仿他們的動作大聲說笑。
按哈薩克族傳統習俗,婦女懷孕後,忌食駝肉、駝奶;忌穿駝毛做的衣服。因為母駝孕期一般在12個月,認為飲食了駝奶、駝肉,將會使孕期延長。忌食兔肉,因為兔子是三瓣嘴,認為孕婦吃了兔肉會生下豁唇的孩子。
忌食狼咬過的牲畜的肉,因為狼的口水很多,怕因此而生的孩子也會有很多口水。產婦分娩時,忌男人在產房,包括丈夫。接生婆不能是懷孕婦女,認為這樣產婦會大出血;忌生過孩子卻夭折的人。不許當著父母的面讚美他們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美、俊之類的詞。在住房附近、水源旁邊,禮拜寺、墓地周圍,不允許隨地大小便。牲畜不能進入墓地。不得在墓地上取土。哈薩克人崇拜草和火,因而忌諱拔春天的新草。
不允許用腳踏火,不能往火上吐唾沫,不準圍著火堆亂跑,不能壓滅火苗,更不能往火上撒尿。哈薩克人認為每禮拜二、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在數目字方面很重視單數,尤其重視“七”和“九”,特別是“七”被他們崇尚敬重。在哈薩克的民間文學作品中,“七”是出現最多的一個數字,泛指數目之多。如“七天”、“七晝夜”、“七年”等多半是比喻征途的漫長,生活的煎熬、毅力的磨鍊。在生活習俗上也常和“七”結下了不解之緣。如哈薩克人在嬰兒出生後第7天要舉行搖籃禮和命名禮。七代內不準通婚,而聯姻的人家必須隔七條河。
- 上一篇:哈尼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 下一篇:黎族有哪些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