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壯族的由來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族稱來源於部份壯族的自稱“布壯”。此外,還有自稱布儂、布土、布樣、布斑、布越、布那、儂安、布偏、土佬、高欄、布曼、布岱、布敏、布隴、布東等20多種。建國後,統稱為僮族。1965年根據周恩來的提議,經國務院批准,將“僮”改為“壯”。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族人口數為16178811。壯族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南宋時已出現用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土俗字使用面不廣,會使用的人也不多,多用於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5年國家幫助壯族創製了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並得到了推行。1982年又做了適當修改,並推廣使用壯文。
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壯族是由中國古代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它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鳥滸,宋以後的僮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當秦朝勢力進入嶺南以前,在祖國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主要居住著屬於百越系統的西甌和駱越兩族群,這兩個族群就是壯族的先民。
根據出土文物發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壯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銅器,這些金屬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發展,壯族社會無階級的原始公社進入到奴隸社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兵分5路,進軍嶺南。秦軍戰勝西甌人,統一了嶺南,設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置於中央集權制的統治之下。又派監祿在廣西修築靈渠,把湘江與灕江連線起來,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接著,從中原遷來大批漢人“與越雜處”。這些漢人在與甌、駱越的交往、通婚過程中,部分成為壯族,同時加速了越人社會經濟的發展。
從漢至唐初,在今壯族地區出現了一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嶺南道分置嶺南東、西兩道,設五府經略使於廣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壯族先民的聚居區。兩宋、元、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建州縣、派官史、征貢賦,中央王朝在壯族地區實行的羈縻州縣制度,給壯族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壯族人民不堪奴役,多次反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起事於嶺南的壯族地區。但歷次起義都遭到了反動統治者的血腥鎮壓而告失敗。壯族人民在抗擊法國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鬥爭和抗日戰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壯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壯族的傳統節日
1、春節: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
壯族的春節習俗育漢族相同,於此不再多說。但是在正月初一初二,凡是有來客,就必須要吃粽子。
2、陀螺節: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
陀螺節,是每年舉行一次的體育盛會。陀螺,是一種遊戲,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鏇,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鏇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3、吃立節:正月三十日左右
“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鏇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隴端節:從農曆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
隴端節,是壯族人相聚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裡,最適合找對象。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5、婭拜節:四月屬兔那一天
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隻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後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並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拜節。
6、牛魂節:每年農曆四月八,也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八或八月八舉行。
相傳四月初八為牛王誕辰。它原先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為人間種草綠化,玉帝規定它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種,可它卻一步撒三把草種,這么一來,地上的草比禾苗還多。玉帝便把它罰到人間去吃草。牛到了人間,以草為食,為人耕種,一年辛苦到頭。人們感激它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是日,農家給牛休工一天,各家各戶把牛梳洗一番,把牛欄修整一新。寨老們對全寨的牛評頭品足,激勵各戶愛護耕牛。家家蒸製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五色糯飯餵牛,有的在屋外擺上酒肉瓜果供品,家長牽一頭老牛繞著飯桌打轉,然後全家人才吃過節飯。
7、藥王節:農曆五月端午
節日內容各地不盡相同。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一帶壯族民眾上山採回烏柏、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藥煎湯來洗澡。據說可以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一帶壯族有專門的藥市。各家各戶還包“羊角粽”,在屋裡煮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驅邪。
8、愛猴節:農曆五月初五
屆時,家家戶戶派人帶著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嶺中,或到弄場上擺放,然後匿藏到石旮旯里,一直等到成群結隊的猴子會聚,看著它們一隻只吃足嚼飽,又活蹦亂跳地將大南瓜搬進山洞裡之後,人們才悄悄地離開。傳說這一習俗與農智高起兵反宋有關。一次,農智高的部隊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剝樹皮以充飢。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數以萬計的猴子抱著一隻只大南瓜自懸峭壁而降,義軍因此得救。故人們立節報償。
9、雞得節:五月初五
節日前幾天,外婆家要送一隻兩斤來重的小公雞和一籃糯米給外孫。節日那天,父母親一早便為孩子當好“雞得”,蒸好五色糯飯,晌午時分,孩子們邀集幾個年年紀相仿的小夥伴回家,爬上小樓閣聚會或到野外聚餐。飯後,孩子們拿出自己帶來的水果一起吃,直玩到太陽落山才各自回家。
10、結拜節:五月十三日
按舊時習慣,男子年滿十二歲便有結拜弟兄的權利。屆時,有結交的好友兩人,便請老人主持結拜儀式,雙方互報年齡,喝生雞血,稟報祖先,對天發誓。儀式之後便成好兄弟。
11、端午節:五月初五,與漢族一致
12、蓄水節:七月初七舉行
家家戶戶都有將蓄水的缸罐洗淨,然後到泉邊、溪邊或江河邊挑回清水將其灌滿。人們稱這天挑回的水為“仙水”為老人熬制長壽酒,給小孩煮長壽粥,浸醃各和酸菜、水果,還可用於染布、釀酒、制醋、治病。
13、嘗新節:農曆七、八月間新谷成熟的時候舉行
一般是單家獨戶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來一起過的。嘗新這天,家家戶戶都煮大甄新米飯和豐盛菜餚。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來綠稻葉供在神龕上,把準備好的飯菜水果供上,燒香、點亮油燈。一切準備好後,把狗叫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每樣菜都給一點,為了感謝它的功勞,這一天讓它先吃飽,以示犒賞。
14、祭祖魂節:農曆七月十四
相傳古時中元節,是在七月十五過的,雲南文山地區至今仍有保留。後來發生一場災亂,一些人提前過節,然後逃亂;另一些人逃亂回來才補過節。因此變成了現在七月十四和七月十六過節的習俗。這個節日的內容是祭祖和祀鬼兩種。相傳七月十四是壯族的始祖布洛陀逝世的日子,故人們世世代代在這一天祭奠遠祖。又傳說那些非正常死亡者的鬼魂無家可歸,成為野鬼孤魂,他們四處遊蕩作祟。為免遭其害,人們在這天祭祖的同時,兼祀孤魂野鬼。其做法是殺雞殺鴨,蒸糕做饃,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鞋襪。家祭之後,入夜又到河邊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並讓其灰燼隨水漂流。另外,這一天凡已出嫁之婦必回娘家省親,但過節後須回去,當夜不能在娘家住宿。
15、祭青苗節:每年農曆七月間擇日舉行
屆時,以豬肉、米飯作為供品祭村外田邊,表示讓禾苗神享用。接著開始路禁,以免驚擾苗神。同時全村老少集聚在一起,一邊飲酒,一邊高唱農事歌,預祝豐收。
16、眾神誕節:農曆八月初
壯族是個信奉多神的民族,他們將八月初二視為眾神的共同節日。因此,每年是日便具備祭品以祭拜。
17、拜請月神節:8月15.
俗稱中秋節、仲秋節、團圓節。壯族民眾在這一天吃月餅,蒸粉做糕,當雞殺鴨歡度節日。以各種方式賞月、祭月、拜月。
18、九月九節
壯語有“九九歸一,百歲成仙”的說法,此節主要是給老人祝壽,是老人壽辰活動的延續和補充。沒有老人的農家也都過節,但有老人的農戶則特別講究。兒子要給老人剃頭、穿新衣服;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回來,並帶給一隻雞,幾斤米,俗稱“補糧”,給老人添糧增壽。席間,子女兒孫先給老人餵飯,然後才進餐,以示孝敬。
19、百靈節:九月初九
相傳是為紀念殺死惡龍、為民除害的青年勇士百靈而舉行。是日,青年男女歡聚在百靈泉邊,祭祀百靈,行歌互達,盡興娛樂。
20、新谷節:農曆十月收割完後的第一天
用新收穫的糯米舂糍粑,同時殺雞宰鴨祭奉神祖,以示慶豐。
21、趕降節:
趕降節即趕降霜降節活動之意。流行於大新縣下雷鄉一帶的傳統節日活動。每年霜日前夕,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盛裝艷服,帶著糍粑等食品、土產貨物及香燭供品,趕到下雷鄉來聚會。此日舉行祭祀“莫懷將軍廟”儀式,趁此進行社交會友或易貨買賣,夜裡青年男女對歌作樂,交友談愛,故又稱為“霜降歌圩”。前後熱鬧三天才“散降”。
壯族風俗禁忌
有關社交方面的禁忌:公公不能進兒媳婦的臥室.識字人不敢給人寫離婚書。有客人在家女人不上桌同吃。下一代不能陪同客人慢慢喝酒。哥哥不能同弟媳隨便交談。
有關生產方面的禁忌:陰曆五月份屬龍日不能挑糞、倒尿。六月六日忌下田做活。開工建房要看曆書。如果曆書上有“不宜動土”的意思,就另擇吉日。
有關迷信方面的禁忌:春節忌說不吉利的話。正月初一不準吹火,不準掃地,不得串門,禁止舂米、洗衣服和動刀斧,不準外借東西.除夕前要還清借款和借物。不能坐門檻,不能用腳踩灶台和火塘上的三腳架,不能抬著鋤頭或戴著斗笠進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龍山上的樹木。
有關婦女方面的禁忌:結婚之家,孕婦不準看新娘.家有產婦時,門上掛草帽1頂,暗示外人不能人內.出嫁的婦女回到娘家時,不能取祭壇上的東西.不準在孕婦的廚房頂上蓋新瓦.婦女生孩子不滿3天,臥室內不得點燈.產婦的衣服不能和男子的放在一處洗.大年初一女人不能梳頭。
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人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
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乾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