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的主要神仙簡介

印度神話根據時代的不同產生了三個系統,第一個是吠陀神話,第二個是印度教神話,第三個是佛教神話,如果說吠陀神話還停留在對自然力和原始崇拜上的話,那么印度教神話便已經形成了相當規範的體系,而後來的佛教神話在吸收了印度教神話的基礎上將宇宙觀提升到了一個相當完善的程度。

印度神話的歷史演變概說

對於系統的印度神話的形成,學界也頗有爭論,為了方便介紹,我們可以將它細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印度河文明時期(不可考)——吠陀時期——後吠陀時期——大史詩時期——往世書時期。及至往世書時期,印度教的神話體系已經成型,而在之前,多有複雜和矛盾的敘述,尤其在大史詩時期,由於後人的添加和修改,原本的故事和神話已經面目全非。為了簡單起見,這裡不做更深層次的論述,只是以現在所存的記述來介紹。

在雅利安人之前的前印度神話,目前因為遺蹟的湮滅以及文字的破譯困難,已經只能揣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前印度神話有濃厚的自然崇拜色彩,對於後來的印度神話體系有著深刻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作為生殖之神、動物之神和公牛象徵的濕婆,在前印度神話里已有的前身,即那塊著名的印章上的“獸主”。

印度神仙魚神牛

畫在印度神牛(Sacred/Holy Cow)身上的印度教神祗

雅利安文明侵入印度並和當地文化融合的結果,乃是同時具有古代歐亞雅利安人色彩和印度本地色彩的吠陀神話。吠陀是印度文明中最為重要的經典,是記錄了各式詩歌、傳說、哲學的宗教典籍,“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頌歌之書)《闥阿婆吠陀》(咒語之書)《夜柔吠陀》(祭儀之書)和《娑摩吠陀》(歌書),同在吠陀體系中的還有四部吠陀的詮釋性著作《梵書》、《奧義書》和《森林書》。最古老的吠陀和最重要的吠陀是《梨俱吠陀》,內容大多是對神明的頌歌,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吠陀神話體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記載上。《梨俱吠陀》的神話體系,和印歐神話體系有著顯而易見的對照和關聯關係;吠陀中的萬神殿中的主要眾神,大可對照找出他們的希臘或者波斯兄弟,最典型的就是雷神和天神。吠陀的詮釋書籍,則建立起了以“梵”為中心的哲學體系,並逐步演化具有典型印度色彩的神話意象。

吠陀中的主要神明大多為自然神明,比如天空之神帝奧斯,雷神因陀羅,黎明女神烏莎斯,火神阿耆尼,水神伐樓那等等,也有抽象事物的具體化神格,比如造物者、憤怒等等,但是占據主要地位的還是自然神明。在後來成為不可一世的世界主宰的三大神,此時要么尚未成型,要么地位不高;濕婆的前身還只是一個風暴和豐饒的象徵魯奈羅,而毗濕奴只是作為因陀羅的夥伴出現。

印度教神話真正的轉折史於大史詩時期。大史詩指的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前者記述了兩個部族之間的戰爭,後者記述了英雄羅摩的事跡,實際可能反映了印度雅利安人南進的史實。這兩部史詩篇幅浩大,內容豐富,特別是《摩訶婆羅多》,通過插話的形式大量記述了印度神話,成分複雜,但成為眾多神話的來源。在兩部神話中,出現了所謂“護世天神”的意象,而濕婆和毗濕奴的地位則急劇上升,遠遠超越了往昔的吠陀眾神,成為至高無上的存在。梵天從《奧義書》開始從抽象的哲學象徵和生主的意象中具體出自己的神格,至此完全成為創造之神和世界之父。昔日偉大的吠陀眾神,此時已經下降到從屬地位,尤其是因陀羅,雖仍有天帝之名,但再也不是不可戰勝的自然英雄,而且人格也有所轉變。此時,人間的英雄以及其事跡開始在記述中占主要地位,但是到了後來卻被附庸上眾神的化身之說。

主奎師那神

在印度備受廣泛崇拜的主奎師那神(Lord Krishna)小時候

到了往世書時期,印度神話已然成型,三大神特別是濕婆和毗濕奴的地位越發崇高,神話中的宗教意味也越發明顯。往世書形成較晚,此時出現的論述矛盾,大都反映在了哲學思想和教派的分歧上。主要分為十八部“大往世書”和眾多數目有爭議的“小往世書”,著名者有《蓮花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林迦往世書》等等。內容更加龐雜,但文學的價值則遠不如兩大史詩。至此,遠古的吠陀眾神徹底淪為三大神的附庸,有的如烏莎斯等則乾脆徹底從神殿中消失,而濕婆教派和毗濕奴教派的對立已然形成,黑天Lord Krishna(主奎師那神)作為毗濕奴化身的新神地位也已經確立。此時在史詩時期出現的新神則地位上升,如戰神和黛維女神的諸多化身等。除了眾神事跡外,一個龐大精妙的世界體系也已經完成,特別是關於創始諸階段的敘述和世界的諸時期及其毀滅的描述。

印度教的形成簡介

印度教是印度的傳統宗教,與佛教也頗有淵源,它在約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起源於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術。一般認為,印度教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大約在8世紀,印度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羅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婆羅門教進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另一說法稱,印度教是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間,逐漸演變成吠陀教,最後發展成婆羅門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三大主神組合——

三神組合併不是一成不變的,吠陀神話時期的三神組合是伐樓那、伐由和因陀羅(當然也有別的說法),後來隨著吠陀諸神的地位逐漸降低三神組合的內容開始發生變化。在吠陀時代人們崇拜象徵著原始自然力的神祗如風神伐由,火神阿耆尼等,其中又以雷神因陀羅為甚,然而雖然在保存至今的資料文獻中發現了大量的歌頌因陀羅的詩歌,因陀羅並沒有獲得眾神之上的地位,而僅僅是因為更受崇拜而被視為是天界之王(指的是他是天神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吠陀神話中並沒有出現具有真正統治地位的大神,而到了印度教神話時代,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創造——維護——毀滅——再創造”這種具有哲學思維的程度。而創造神梵天(Brahma),維護神毗濕奴(Vishnu)和毀滅神濕婆(Shiva)便是這種觀念的體現。

印度教三大主神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Lord Brahma、毗濕奴Lord Vishnu、濕婆Lord Shiva(從左至右)

創造神梵天(Brahma)在吠陀神話中的身份是祈禱神,而在印度教神話中正式得名梵天,並且直接和宇宙最高意志“梵”聯繫起來,一般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梵天,而毀滅時又重新歸於梵天,梵天就是宇宙最高意志的人格化體現,在印度教神話中被認為是宇宙的創造者,也被稱為“世界之主”。但是實際上梵天受到的崇拜遠不及其他兩位大神,介於世界已經被梵天所創造,人們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轉移到了毗濕奴和濕婆亦即維護和毀滅兩種力量對於世界權力的爭奪上,另外梵天也因為一些所作所為導致其聲譽的降低和信徒的減少——這和《世界·印度篇》的故事主線有直接關係。在整個印度,毗濕奴和濕婆的神廟遍布各地,而專門供奉梵天的神廟卻只有一座,那就是普什卡的梵天廟(Brahma Temple)。神話中的梵天為紅膚色,四首,四臂,坐騎為天鵝,在被吸收進入佛教成為護法神後被稱為大梵天。

毗濕奴(Vishnu)在吠陀神話中僅以跨出丈量世界的“三步”而著稱,並不是十分崇高的神祗,而在印度教神話中地位卻大大提高,被認為是擁有和梵天對等的地位,甚至很多毗濕奴教派的信徒認為毗濕奴的地位在梵天和濕婆之上,認為只有毗濕奴才是唯一真正的神,而梵天和濕婆等都只能算是“半神”等等(當然了,崇拜濕婆的信徒也會反過來認為自己信奉的神才是最偉大的)。在創造世界之神話的一個版本中提到:在創世之初,只有一望無際的大海,毗濕奴神躺在大蛇那伽的身上,從他的肚臍中張出了一株蓮花,蓮花綻放時發出了數千倍於太陽的光華,其中誕生了梵天,然後梵天再創造了世界——深受印度教影響的佛教經典《大正藏》上記載:“……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花,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指的就是這件事——所以也有人認為毗濕奴是創造神梵天的創造者,因此理應擁有比其更高的地位。毗濕奴以各種各樣的化身而聞名,有些神話說毗濕奴擁有一千種化身,還有的神話說他擁有無限種化身(目瞪口呆中),不過一般認為毗濕奴擁有十種化身:魚(馬特斯亞)、龜(庫爾馬)、侏儒(瓦摩那)、野豬(瓦哈那)、人獅(那羅辛哈)、執斧羅摩(帕羅蘇羅摩)、羅摩旃陀羅(羅摩)、克里希納、佛陀(佛陀是毗濕奴的第九中化身)以及伽爾基(白馬),其中第六,第七和第八化身衍生出了無數的神話,第八化身克里希那是毗濕奴最著名和最受推崇的化身,甚至會從毗濕奴的化身中脫離出來成為被單獨崇拜;最後的第十化身伽爾基是唯一沒有降臨於世的化身,傳說只有到了世界的道德淪喪到了最低點的時候第十化身伽爾基才會降世,毗濕奴會騎著白馬伽爾基用手中的寶劍毀滅一切(騎著自己的化身),從這一點上來說,毗濕奴和濕婆在職能上發生了重合。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都和毗濕奴的化身直接有關,從大量對這位功德無限的大神的詩篇來看,毗濕奴確實是印度教中最具有影響力的神明之一。神話中的毗濕奴為藍膚色,四臂,坐騎是大鵬金翅鳥,在佛教中也被稱為妙毗天。

濕婆(Shiva)是印度教中三神組合中的毀滅神(或破壞神)。普遍認為吠陀神話中的魯陀羅(Rudra)就是濕婆的前身。魯陀羅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是強大無比令人恐懼的破壞神,而另一方面卻又因替人畜治病而被稱為“Jalasa-bhesaja”(治療者),當時魯陀羅已經具備了毀滅和醫藥這兩方面的職能,而在印度教神話中,這位大神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濕婆普遍被認為是毀滅、醫藥、音樂、舞蹈、苦行之神,堅定的瑜珈修行者,也被稱為“吉祥者”濕婆,由他而衍生出來的林伽(Lingga)崇拜體現了印度教徒對於男性生殖力的敬畏和讚賞。印度最著名的古文物之一就是描繪濕婆跳舞的青銅像,當時濕婆腳踩著一個魔鬼,身軀呈現出優美的S形,身體周圍的火焰呈放射狀朝四周擴散,雖然姿勢異常華美,但是濕婆的表情卻非常嚴厲,因為該舞蹈就是傳說將整個宇宙都重新歸無虛無的坦達瓦之舞。濕婆同時還擁有其恐怖像——這是一位複雜而多變的大神,從他身上也產生了無數的神話。一般認為象頭神迦內什和戰神卡爾蒂凱耶是濕婆神的兒子,關於迦內什為什麼是象頭也有不同的傳說,另外由於迦內什為了維護父親的尊嚴而失去了一根象牙,這位憨態可鞠的象頭神在印度擁有眾多的信徒,他的能力範圍相當廣泛,印度人無論做什麼事幾乎都要向迦內什祈福。神話中的濕婆為五面,三眼(當濕婆感到憤怒時從前額上的第三隻眼就會噴出紅蓮之火燒盡一切),四臂,青喉(傳說是因為眾神攪拌乳海的最後大蛇那迦吐出的可以毀滅世界的毒液被濕婆吞下才會變成青色,又說在攪拌乳海的過程中產生了美貌的吉祥天女拉克希米,眾神都想娶她為妻,而拉克希米最終選擇了自己最為之傾心的毗濕奴,濕婆因此感到絕望才把毒液吞下,而他的妻子佩爾巴蒂搶先捏住了丈夫的喉嚨才沒讓毒液生效,以後濕婆也被稱為“青喉者”),眉心有新月標記,坐騎是青年南迪(它是所有四足動物的保護者),在佛教中被稱為大自在天。

——三大女神組合——

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的配偶相應地也被稱為三女神組合。

梵天的妻子薩拉斯瓦蒂是詩歌和藝術,集美貌和智慧與一身的女神,傳說她是由梵天創造出來的,後來和梵天相愛並且結合,而這就犯下了亂倫之過,為此梵天付出了代價失去了一個頭(梵天為何會失去一個頭成為四首有很多種傳說,不過一般都認為這個頭是濕婆出手毀掉的)不過梵天和薩拉斯瓦蒂的婚姻似乎並沒有那么幸福,薩拉斯瓦蒂對梵天總是不夠尊敬以至梵天曾經一氣之下有重新娶妻的打算.

印度教三大女神

印度教的三大女神:拉克什米Lakshmi, 帕爾瓦蒂Parvati, 薩拉斯瓦蒂Saraswati

毗濕奴的妻子拉克希米,在佛教中被稱為吉祥天(這個名字好有名啊),一說她是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的妹妹,不過一般都認為她是眾神攪乳海時坐在蓮花上出現的,是幸運、財富和愛的女神。毗濕奴和拉克希米的感情很好,幾乎每次毗濕奴化身降臨拯救世界時她都會陪伴而行,當她被單獨崇拜時被認為是具有最高女性潛力的“世界之母”。

濕婆的妻子一般被認為是大女神黛維,但是和濕婆一樣,這位女神具有多種分身,被認為是所有女神中最強大和最複雜的。黛維、佩爾巴蒂、迦梨、黑地母、杜爾迦、難近母……都是她的稱號,當她以可怕的地母形態出現時,其恐怖相甚至超過了濕婆,她經常會被派去消滅一些強大的魔鬼,而杜爾迦這個名字就是在她消滅了同名的魔鬼之後得到的。在印度神話中,眾神經常會將自己的法寶和武器借給她,在這些神物的幫助下,這位女神便更是如虎添翼——不過在《世界·印度篇》中百里還是讓她主要以佩爾巴蒂的形象登場,“佩爾巴蒂”的意思就是“來自雪山”,她是雪山女神,是喜馬拉雅山山神喜馬萬的女兒。

印度教的主要神仙簡介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