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音周易起名法

諧音周易起名法就是利用諧聲字來取名字的一種方法。所謂諧音字,就是利用某字詞與某字詞在語音上相同或相近這一特點,互相假借。使人自然而然地聯繫起所謂詞的意義形象。同時,人名也要用來書寫,寫在紙上成了文字,也會給人一種變化感。當我們讀一個名字時,頭腦中想到的不僅是這幾個字的意義,而且還有它們的同音字的意義,有時後者還是主要的。例如”龐博”這個名字,除了廣博、博學的意思,還有和“磅礴”一詞同音,取其氣勢宏大的意思。

以諧音來周易起名,俯拾皆是。如《清名家詩鈔》小傳說:“李必恆,宇北嶽,商邱來公為其疾,故更字曰百藥,取唐賢命名意,且義同也。”

再舉古今人名為例:

武岳,諧“五嶽”。

潘峰,諧“攀峰”。取攀登高峰之意。

文彥博,“彥博”諧“淵博”。

江不凡,“江”諧“將”,取將來不凡之意。

宗臣“宗”諧“忠”取忠臣義。

諸如以上這些同音不同形的字,使人們一聽到這些名字,就自然而然地與語言中有意義的詞的相同語音聯繫起來,使名字的內容更加豐富。如“劉洋”這個名字,人們一聽到這種語音,總是與“到外國留學意義”的“留洋”聯繫起來。

還有一種諧音取名比較特殊。有一些字有多種讀法,用作姓氏時讀音和平常讀音有區別,而取名者就利用這種一字多讀法來故意製造成諧音,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名在呼喊時,一般不認為是諧音,而只有書寫文字,而自然地會想到是諧音。例如:

樸素,作姓名時讀江piao,呼喊時“朴”不與什麼字諧音,但一旦書寫成文字,人們立刻會看出,它與表示“顏色、式樣等不濃艷、不華麗或生活節約”意義的“樸素”加(pu su)一詞聯繫起來。

還有像曾經(姓名讀zeng jing)與曾經(一般詞讀ceng jing岣),解方(姓名讀則xie fang)與解方(一般詞讀jie fang)等等,都是運用了諧音周易起名法。這種方法只有在充分掌握語音、文字學知識的基礎上,才能使用和理解,所以用這種方法周易起名的人不多。

諧音有時是有意的,有時是無意的。按人之常情,給自己的子女取名,都會取褒義,或至少是中性諧音的。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有故意取帶有貶義諧音的名字的。比如電視劇《新星》中有一位村幹部叫“潘苟世”,他脫離民眾,仗勢欺人,作者對他的批判態度是很明顯的,為他定名“潘苟世”有“苟活於世”的意思,同時也諧“狗勢”的音,暗含著“狗仗人勢”的意思。諧音如果運用得巧妙,是一種很好的取名方法。像前面舉的龐博,還有高健(諧“高見”)、程剛(諧“成鋼”)等等,都是很成功的。諧音取名的優點在於: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使人感覺含蓄,不落俗套。

用諧音取名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雅化”。有人小時候沒有大名,只有小名。長大後覺得小名不雅,又不願改動太大,就用諧音的辦法,找一個或兩個比較文雅的同音字來代替原來的名字。比如小名阿狗、毛狗,長大後叫阿苟、毛苟;小名叫“影子”,長大後叫英姿;小名叫小蘭,長大後叫曉蘭。還有廣東人名用字中, “亞”字很多,原來粵語阿、亞同音,小名叫“阿某”,長大後就叫亞某;這也可以算是一種雅化。

諧音還有無意造成的,其中當然也會有褒義諧音,但貶義似乎更多些。由於取名者只注意了名字本身的意思,卻忽略了和名字同音的詞或詞組可能是貶義的。例如“於剛’’會使人想到“魚虹”;“侯岩”會使人想到“喉炎”,“范婉”會使人想到“飯碗”。為了避免造成這種不愉快的聯想,在給子女取名的時候,就要考慮得全面些,想想自己取的名字會不會造成貶義的諧音。

在正常的情況下,姓和名是合在一起,而不是分開的,所以我們對名字的諧音,一定要和姓氏連在一起考慮。比如“信”字,意、音皆好,用作名字很有男子氣概。漢初大將韓信,耀武揚威,破楚霸王項羽於垓下,其名正如其人。然而明朝洪武年間新樂知縣也名叫信,不過姓吳,稱吳信。本來姓歸姓,名歸名,但讀出來諧音實在不好,吳信諧音“無信”,是不講信義、沒有訊息的意思,堂堂一名知縣,沒有信譽,可想見其尷尬。

上面所講的吳信,好歹也是父母之富,為人清廉,可謂“狗其名而聖賢其行”,一生也未為名所惡,然而同是明朝洪武年間一名人,卻因姓名諧音而鰥居終身。據《明史》記載,錦衣衛指揮使宋忠曾議娶韓國公李善長之女,其時李善長正臥病在床,問其姓名,答:“宋忠”。李善長大怒,將其逐出府門。原來,宋忠諧音“送終”,李善長正患病,女婿卻來“送終”,不由他不怒。沒過三年,宋忠與燕兵大戰,死於陣前。

從以上諧音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諧音用得好,可以使名字生輝,諧音用得不好,輕則有損尊嚴,重則有礙前程,倘若加上行為不端,品行卑劣,更使人唾之。

中國姓氏中有許多姓氏的諧音須倍加留意。歷史上諧音案最為有名的要算是慈禧怒貶王國鈞(諧音“亡國君”)了。國鈞之名也難怪喪權辱國的慈禧杯弓蛇影。

“王”姓,使用得當則生華彩,如元代作家《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北宋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姓名。但使用不當,“王”字會使人聯想到諧音“亡”字上。如有一個王姓小朋友,乃家中珍寶,世上正流行“佳’’字,故以“佳’’名之,但諧了“亡家”(家破人亡)之音,這就不好了。

不單“王”姓, “吳”姓命名時更須注意。因為“吳”與“無”諧音,搞不好便有反其名而愈之的可能。眾所周知,大明王朝的帝王臣宦大多出身貧寒,以數字為名的確實不少,歷史上沒有比明代的姓名諧音更糟的了。“禮”本是一個好字,而明朝時叫“吳禮”(無禮)的官宦就有兩位:金華知縣吳禮和家莊院士吳禮,實在可嘆。人們常說的一句歇後語是“水滸的軍師——無用(吳用)”,沒想到兩代之後,又多了“無禮”。此外,《金史卷》有被小叔所殺的提督“無德”(吳德)和被桑哥所殺的江寧縣達魯花赤“無德”(吳德)。也許大家還記得60年代末的風雲人物吳法憲吧?此名諧音則大為逆耳。為“無法限制”之意,也就是“無法五天”。

像這樣姓名合起來諧音不好的,在歷史上有很多,即使在今天也屢見不鮮。古時造成不好諧音的原因很多,一是出身貧寒,隨意撿一佳字而名之;一是古時人迷信,命名必依五行四柱,哪管什麼音韻;再有封建時代,文人死讀書,做學問還斷章取義,命名也姓是姓,祖宗傳下來的,只顧名字。即使名字不雅,由於封建思想嚴重,認為名字是父母給的,改則不孝;而今天時過境遷,再不注意諧音的父母,恐怕兒子不但改之,心裡還悻悻的呢。所以,在周易起名之時,一定要把姓名的音韻合起來考慮,儘量避免那些字音不雅、字義不佳的諧音。

諧音周易起名法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