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的方法

改名的方法

(1)以長輩意願改名

在我國,從古時候起,人們就有“子繼父業”、“子承父志”和“孝道為先”的傳統觀念,西方有句俗話:“美國人無父母。”意思是說美國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獨立意識。不僅是在美國,西方的大多數國家也是如此,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愛好和世

界觀做事。但在中國,前面我們也說過,從某種程度上說,兒女無疑是長輩意志和願望的延伸,前輩們沒有完成的心愿,都想在自己兒女的身上得到實現,這種願望最初也最明顯地在名字上有所體現。

由於出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時代和身世,不同的經歷和情感糾葛,所以長輩們會產生不同的意願。下面,舉幾個知名人士根據長輩意願改名的例子。

紅線女: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原名鄺健廉,自幼練戲,刻苦用功,深受老師喜愛,老前輩靚少佳誇她:“這個孩子將來準保有出息,她多像《紅線盜盆》中的女紅線,乾脆就叫‘紅線女’吧!”從此,她便更名為“紅線女”。15歲主演《繡襦記》,一炮而紅,名揚海內外。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才,是他的祖父福清在京所取。1898年在南京水師學堂讀書時,一位當學堂監督的本家爺爺根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意思,為他改了個名字,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周樹人”。

徐志摩:我國著名詩人。他幼年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志恢的和尚曾在他頭上前後摸了一遍,說:“此人將來必成大器。”他父親為實現這個預言,1918年,在送他出國時替他更名為“志摩”。

(2)以地名改名

以地名為名的習俗一般都有一段特殊的歷史,有的是父母還有太多的牽掛,有的是名字主人自己難以割捨曾經經歷過的那段情懷。於是,都以寄託思念為主來起名字,令人每每想起,都不禁感到幸福和留戀。因此改名時,此類改名法不妨作為一種考慮。

國畫大師齊白石拜師學藝時,請胡沁園先生給他改名,胡先生說:“離你家不到一里的地方有個驛站叫白石鋪,白石鋪雖無名山大川,可田園風光倒也十分美好,我看你叫白石山人吧!”但四字有些囉嗦,所以在題畫時,他常常只寫前兩個字“白石”,這樣一

來,久而久之,他就乾脆以“齊白石”為名了。

(3)妙想偶得改名

從某種意義上說,改名字作為一種創作活動,像創作藝術作品一樣需要藉助機遇和靈感。“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有時人們冥想苦思,搜肚索腸,往往一無所獲,但偶然的靈機一動,卻能想出新鮮而有趣的名字來。

劉伯承元帥是在他曾祖父去世後出生的,家人初為他起名孝生,後取名明昭、伯承,既有繼承先輩之意,又巧用了漢語的賓語前置法。

(4)向人求賜改名

有許多人的名字都不是父母改的,這有很多的原因:文化低,對改名不內行;求人“賜名”,圖個榮耀吉利;感恩紀念;求人指點迷津,以覺悟解惑;為了立身行事的方

“賜名”者各個階層都有,有皇帝聖諭欽賜,也有“金枝玉葉”口諭傳詔;有私塾先生,有親朋長輩,有傳藝恩師,也有雲遊僧侶;有豪儒名士,也有刀劍行俠……

何坤求名於毛澤東而得“長工”;李隆郅求名於鄧中復而得“立三”;劉大田求名於恩師而得“開渠”;張正權曾出家投佛而得“大千”;牛俊國求名先輩而獲“得草”……可以這樣說,在古代,求人“賜名”是由於人們對權威、對古聖先賢的敬仰所致,而在今日,則變成了對改名文化的一種尊重,對先進文明的一種借鑑和後代前途命運的一種深切關注和殷切期望。無論是對於那些才疏學淺的人,還是對於那些學富五車的人來說,都未嘗不是一件可行之事。

(5)嚮往新生活改名

有人改名,不一定是因為原名封建、鄙俗,而是想根據工作社交的需要取一個更有意義的好名字。比如:有的女孩子覺得萍、花、芳等不夠高雅,而且叫者又多,便決定換個新名字,或者把名字中的這類字眼去掉,留下另一個意蘊豐富的字。

比如:張慧芳,去掉一個“芳”字,單名一個“慧”字,聽起來感覺就有些不同,更顯得文氣優雅。這類名字的更改,大都出於對理想和美感的追求,對新生活的嚮往。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原名秋閏瑾,小名玉姑,後來為了表示女子不甘落後的革命抱負,去掉了名中溫婉的“閏”字,又自稱“竟雄”、“鑑湖女俠”。近代作家劉半農原來的筆名是“半家”,表示他告別纏綿悱惻的舊文學,開始新的文學生涯的決心。

(6)增減字改名

這也是常見的改名方法之一。

增減字改名,是指在原名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一個字,從而賦予原名新的含義,成為一個新的名字。

古元是當代著名的版畫家,他出生時,他的父親希望他能一生平安幸福,便虔誠地把他認寄給關帝廟的關聖大帝,並因此而將他取名為古帝源。古帝源到延安以後,覺得這個名字不合乎自己的理想志向,於是就去掉名字的前一個字,同時又把後一個字改用同音元,就這樣,他的名字就由古帝源變為古元了。

又如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原名家驊,後來覺得俗氣,便改為聞多。可不久,他發現叫起來不是很順口,有同學建議他在中間加個“一”字,好聽好記,他欣然接受,於是又

改名為聞一多。

《南征北戰》影片的著名導演成蔭,原名成蔭五。1938年他到延安後,由於很喜歡“綠樹成蔭”這個成語,便將“成蔭五”中的“五”字去掉,改名成蔭,讀後能讓人立即有“綠樹成蔭”的聯想。

增減字的改名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增減字的偏旁部首,從而產生新的名字。

著名漫畫家王復羊原名王復祥,後將“祥”字的“示”字旁去掉,就成了“羊”字。深受青少年喜愛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錤。他看透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政治的腐敗,非常氣憤不滿,憤然改名“高士其”。而且說:“去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為錢。”

(7)言志改名

言志往往與時代聯繫緊密,不同的年代又有不同的政治特點,自然影響著人們的抱負與理想,也影響了人們的名字的風格。

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原名王俊瑞,出席黨的一大會議後,因更加嚮往盡善盡美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以改名盡美,並為此作詩:“貧富階級上疆場,盡善盡美唯解放。淮水泥沙流入海,喬有麓下著滄桑。”

中共著名的宣傳家蕭楚女,原名蕭秋,後在湖北時以屈原《離騷》“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之意改名。女,神女,楚既有《楚辭》之意,又指楚地之間,用“楚女”為名表示其為國奮鬥一生,奉獻自己的無私胸懷。

孫中山的名字寄託了他的愛國情懷。孫中山的長孫生於1913年,適逢民國初年,孫中山殷切希望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就為他的孫子改名為孫治平,取“治國平天下”之意,次孫生於1915年,孫中山有感於治國須先求平安,再求強盛,強國才能站穩腳跟,所以為次孫改名孫治強。

延安時期的“五老”之一、教育家徐特立,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華,青年時期乘船去衡山,見十多個與他同乘一船的人一路上對船工的態度蠻橫,他極感不平,於是警示自己,如果中舉及第,只當教員,不當欺壓百姓的官,並取“特立獨行,高潔自守,不隨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改名為徐特立。

(8)以文章、詩詞改名

以文章、詩詞改名,需要較深的文化修養,需要一定的文學基礎,是一種極好的改名方法。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民族文化水準逐漸提高,人們將會更加喜歡選擇詞章中的字義改名。

“雨巷詩人”戴望舒,原名戴朝宗。望舒取自楚國詩人屈原作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望舒即神話中的驅月駕車的神,後來成為月的代稱。

鄒韜奮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新聞記者、出版家,他原名鄒恩潤,因其一生的主要活動都用“韜奮”這個筆名,他的原名反被淹沒。關於韜奮一名,他曾向人解釋過:“韜”是韜光養晦,“奮”是奮鬥不息,用以自勉的意思。郭沫若曾就他的筆名作為一副藏頭聯:“韜略終須建新聞,奮飛猶待讀良書。”

現代作家張恨水,原名張心遠,恨水一句也寓含著一段深意。南唐後主李煜《烏夜啼》詞云:“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長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張恨水幼年酷愛詞章,讀了李後主此詞,從中悟到光陰像流水一樣白白逝去。“恨水”一名會使我們感慨光陰如水流逝,務須嚴格律己。

以文章、詩詞改名具有典雅、風流、含蓄、秀美的特性。如反映君子風度的詩:“得志時怡然,失志時泰然”,得名怡然、泰然,濟世於黎明得“濟黎”名,利於蒼生得“利生”。

改名的方法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