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遷徙

秦漢以前的遷徙

周姓最初發源於今陝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初,大規模分封諸候國,這些諸侯國廣布於黃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陝西向河南東遷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平王東遷洛陽後,周氏得到了大舉的繁衍,曾一度成為巨族。

戰國秦漢時期的遷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遷於我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且以河南、陝西為兩大中心。戰國秦漢時期,秦滅六國時對各國貴族的遷徙,以及秦末戰亂,為周姓的發展、擴散提供了條件。秦代的郡縣制、漢代的郡國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機會。這一時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並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

兩漢時期,河南、山東一帶,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地區。從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業五年(609),600年間,河南人口約占全國人口五分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遷徙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兩晉時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門三封,此後出現了周浚。周顫,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時期的遷徙

隋唐前後,周姓又有大規模發展,唐末五代連續幾十年的軍閥混亂,特別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與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這幾次大戰逼使河南、山東一帶的中原周姓大量南遷,主要遷往福建、浙江、廣東。

唐宋戰亂,中原周姓南遷閩浙粵。

1)入閩

唐初,有周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軍閥混戰,河南光州固始縣周姓遷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間(881—884),周德琰為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縣令,生三子,三子隨父居固始縣。唐昭宗乾寧四年(896),六鎮藩鎮叛亂,周德琰次子周樞,與游、劉、翁、范等姓人閩,選擇福建建甌縣(1913年建安、甌方二縣合併設定)的馬伏為世居地,稱為“馬伏周家”。周樞隨父宦居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昭宗乾寧四年人閩,居住馬伏,為人閩之始祖。周樞的後裔周枯,於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遷居福建崇安縣的仙店,周枯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長江,河南固始縣周姓隨宋南渡,遷至閩汀寧化(今福建省寧化縣,古代寧化縣屬汀州),猶長於寧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這支由河南遷人福建寧化縣的周姓,繼續南遷入廣東梅縣。

北宋滅亡時,山東、河南一帶的周姓,大批隨宋高宗南渡長江,定居浙江。

周密祖籍山東濟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後,周秘跟隨宋高宗南渡長江,遷居吳興(今浙江湖州市)。南宋初年,北方土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為多,宋高宗允許他們占據寺院。曾祖周秘先後居湖州的鐵觀音寺、天聖寺。祖父周(王必),青少年時也在湖州鐵觀音寺、天聖寺客居近20年。

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祥符,即今河南開封(宋代置祥符縣,明代並開封縣入祥符縣,1913年又改祥符縣為開封縣)。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進士,為太學博士。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周靖護從宋高宗南渡長江,僑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階段在諸暨。周靖由杭州遷居浙江諸暨縣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諸暨縣城西北六十多華里處。第三階段在紹興,周靖七世孫周澳,號楮齋,擔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書的官員,入贅山陰俞姓人家為館甥(女婿),於是占籍山陰(秦置縣名,唐代並置會稽、山陰二縣,1912年二縣合設紹興縣)。山陰(紹興)之有周氏,實自楮齋公(周澳)始,周澳是周氏遷紹興的始祖。紹興十一年(1141),周靖由杭州遷居諸暨縣西北的紫岩山,以後他的子孫又分別遷居諸暨縣的南門江、大五指、清平、豐江、溏頭、新州、梅山;山陰縣(今紹興)的塘下、周橋、瓜田、張川、前梅;蕭山的周家湖、來蘇。浙江諸暨、蕭山、紹興一帶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從河南開封一帶南徙的。

2)入粵

北宋末年與南宋末年從中原南徙廣東。

新會縣橋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門,原河南汴(汴京,開封)人,宋南渡後居廣東南雄珠璣巷,後乃居新會橋亭。又,新會縣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監,字天枯,原籍河南許州長葛縣,遭元亂,千裡間關,扈宋少帝至粵之岡州崖山。

廣東新會縣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別是南宋初年隨宋高宗南渡與南宋末年隨宋少帝南徙的。

梅縣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縣,隨宋高宗南渡,遷居福建寧化縣。南宋末元初,其裔孫“由閩遷粵”,遷居廣東長東縣(今五華縣,在廣東東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王宣),始遷梅縣。周碹是梅縣始遷祖,又是由閩遷粵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廣東梅縣周姓稱他為“始祖七位公”。

元明清時期的遷徙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陽地區。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於元明間徙居湖南寶慶邵東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墾湘潭,後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間“遷屯益陽”,於是“隸籍益陽”。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縣厚田遷來。

明清以來,周姓比較集中的省份是江蘇、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移居台灣

周姓在台灣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兩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遷福建和廣東,再由福建、廣東移居台灣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間,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東渡,入墾台北縣石碇鄉;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縣景美鎮開墾奠基。清嘉慶年間,富陽(今屬浙江)人周凱曾任台灣道台,後死於任上。

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朝戰敗,被迫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除賠償日本巨額款項外,還把台灣省割讓給日本。

日本在台灣省進行了50年的殖民統治,強迫當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為日本姓。台灣周姓曾被迫改姓武岡、武光、吉田、吉本、吉岡等日本姓,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回到祖國懷抱。******台灣省政府明令廢除日本姓。曾被迫改為日本姓的原周姓人士恢復周姓。台灣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這部分人,奉令廢日本姓時,選用了漢姓周,使台灣周姓人數和分布範圍上都有所擴大。

遷往海外

大陸周姓移居海外,始於鴉片戰爭以後的晚清時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島與南洋一帶;海外周姓僑胞,主要來自大陸的福建、廣東(包括現今的海南省)兩省。海外周姓華人來自廣東省的潮州、汕頭地區的,占較大比例。

1)廣東省揭陽縣的伯勞浦鄉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稱周伯,由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遷來廣東揭陽縣。他在埔上開荒,又引清泉上埔,人們於是將“埔”字去土添水,改為“浦”字,將“伯勞浦”作地名。伯勞浦鄉往海外謀生的人較多。泰國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陽縣伯勞浦家族會,此外還旅居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後梯航南來,開拓新天地。其彰明較著的創始人有:周英美之開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經營巫羅加什,周公秀之墾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貿遷於新加坡及馬六甲,周孫品、周孫華之往來各地溝通僑信等。

周姓遷徙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