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見容於正統

魏晉:見容於正統

魏晉時期是中國風水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重要的成形期,不僅有了比較系統的關於風水理論的總結,而且湧現了像管輅、郭璞等一批在相地、卜葬、占斷等方面廣有盛名的名

家,並且他們的傳奇故事記入了《晉史》等正史中。可見,風水在魏晉時期成為士大夫廣博學問的一部分且為正統道學和皇室宮廷所接受。

管輅是三國時魏國人,當時著名的術士,精通易理、占相之法,並有自己一套系統的相地理論(後世到晚唐時期有人偽托其名,著有《管氏地理指蒙》一書),《三國志•魏書•方技傳》有《管輅傳》記載他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靈獸”理論評斷陰宅吉凶以及卜斷星象人事的事跡。比如,有一次他經過魏時名將毋丘儉墓地時,情不自禁“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問其故,輅曰:‘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卒如其言。”

較管輅稍晚一些的郭璞,在當時的名聲比管氏還要了得。《晉書•郭璞傳》《南史》《世說》《浙江通志》等史籍記載了他許多卜占相地的傳奇性故事。比如,郭璞曾為其母

親選擇一處墓地,離水只有百步來遠。時人都認為水源如此之近,會淹侵墓地,非常不吉。但郭胸有成竹,預言水會退去。後來果然沙土畢現,墓地四周幾十里都變成了桑田,

大家紛紛稱奇。又如,《世說•術解篇》記述到,晉明帝很想知道葬墳是怎么一回事,聽說郭璞正在給人看墳,於是悄悄而往,問墳主為什麼要葬到龍角上,這樣的葬法是要惹來滅族之禍的。墳主回答,郭璞來看過說這是葬在龍耳上,不出三年將招引天子。明帝趕忙問:“是葬後可出天子嗎?”主人回答:“非出天子,但能引天子來問。”再如《浙江通志》記載說,郭璞曾為溫州城選址。初始郭本想在江北選址,但取土稱後,發現土質地較輕,於是過江登上西北一座山峰(此山後來被稱為郭公山),見“數峰錯立,狀如北斗,

華蓋山鎖斗口”,於是就確定了該處為城址。後世相土的一個重要環節有“稱土”一說,

可見歷史流傳之久遠。郭氏還有其他許多風水傳奇,也正因為如此,他當之無愧地被尊為風水祖師爺。雖然郭氏大名鼎鼎,但其風水方面的著作卻沒有傳世。後來影響巨大的《葬經》以郭璞名義行世,仍很說明其在後人中的地位與影響。

《葬經》作為中國風水開源性典籍,儘管是唐宋時期的作品,但其中不少表述都源於漢、魏晉時期,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凸現了葬法風水的核心是“乘生氣”;入葬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於,遺體能受蔭而感應給後人;《葬經》提出了風水的“定義”,成為後世引用機率最高的一句話:“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有所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葬經》還對風水的“形勢說”做出了最全面、最深刻的表述,即形要依勢,勢來形止,方能入葬;《葬經》對我們熟知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也做了經典的表述,為後世所遵從。

魏晉時期風水理論發展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與道、佛、儒的融合,特別是道教。道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基本的理論體系,把易經、卜卦、清修視為其內容,這與風水追求理想環境、美地大地的思想頗為合拍。歷代道家都有關於風水學的研習傳統。如《道藏》《道藏舉要》等道家典籍中,不少是風水類書籍。至於佛、儒,也理同一致,他們共同推

動了風水之學的成熟並上升為文人為學問道的一個佐資。

魏晉:見容於正統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