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簡歷 敬一丹老公 敬一丹女兒
敬一丹簡歷,敬一丹老公,敬一丹女兒
中文名:敬一丹
國籍:中國
民族:漢
籍貫:遼寧營口
出生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出生日期:1955年4月27日(乙未年)
星座:金牛座
身高:170cm
學歷:研究生
丈夫:王梓木(華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女兒:王爾晴
業餘愛好:旅遊、游泳
最喜歡的顏色:藍
最喜歡的水果:草莓
最喜歡的食品:玉米
最喜歡的服飾:中式
最喜歡的雜誌:《讀者》
職業:主持人
畢業院校:中國傳媒大學
經紀公司:中央電視台
主要成就:全國人大代表
敬一丹圖片
敬一丹個人資料
敬一丹,中央電視台名牌欄目《焦點訪談》《東方時空》的著名主持人,曾經主持香港回歸、澳門回歸、迎接新世紀、建黨80周年等一批大型直播節目。曾連續3次被評為全國“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並多次榮獲“金話筒”獎。現任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持人節目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廣播學院兼職教授,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
現任職務
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持人節目研究會副會長
廣西民族大學與北京廣播學院兼職教授
江西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雲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主持節目
《一丹話
《東方時空》
《焦點訪談》
《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頒獎典禮》
個人生活
螢屏後
螢屏上作為電視主持人的敬一丹,大家都比較熟悉。這只是敬一丹的一面。要真正全面地了解敬一丹,我們還應該關注一下敬一丹在螢屏背後、在家裡所扮演的其他角色——
每當有人問起家庭和事業什麼對她更重要的時候,敬一丹總是毫不遲疑地說:“當然是家庭。別忘了,人的一生一死這兩頭,是源於家也了於家,事業不過就是中間那么一段。”敬一丹首先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然後才是一名出色的主持人。在家裡,她和其他女人一樣,是母親的好女兒,是女兒的好母親,還是丈夫的好妻子……不管工作多忙,敬一丹主持的節目丈夫都堅持看。而且每次他看完之後,都要從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提一些意見。他對敬一丹的工作十分理解與支持,這讓敬一丹十分感動,也讓她更加尊敬丈夫。在與別人提起丈夫的時候,她總是恭恭敬敬地稱其為“先生”。這個稱呼裡面,除了愛以外,還有很多尊重和欽佩,因為“先生”不僅是生活上的“愛人”,還是“老師”。
媽媽語錄
敬一丹是她的母親用語言“塑造”出來的。媽媽的話,她至今仍記憶猶新。她甚至把這些話都寫了下來,輯錄成一篇《媽媽語錄》。 在她十三四歲的時候,媽媽告訴敬一丹:“享福不用學,吃苦得學啊!”於是敬一丹就過了很久的苦日子。 “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時家在黑龍江省的敬一丹一家6口人分了四個地方:爸爸進了呼蘭的軍管會學習班,媽媽去了北安的鳳凰山農場,姐姐去了密山的生產建設兵團,敬一丹與兩個弟弟留在哈爾濱上學。從這個時候起,敬一丹就開始學著操持這個家了。她要跟各種布票、糧票打交道,為遠方的親人寄他們需要的東西,照顧兩個小弟弟。好在敬一丹在很小的時候,就跟媽媽學會了針線活,因此,給弟弟縫補衣服已經難不倒她了。苦的時間長了,敬一丹就不以苦為苦了,相反,她從母親的話里受到一種鼓勵,去學她該學的,甚至以苦為樂。直到現在,市面上已有了各種各樣的新式拖布,敬一丹仍喜歡自己扎拖布。紮好了,抖落抖落那整齊的舊布條,她仍能體會到一種快意、一種成就感。
媽媽的話讓敬一丹學會了吃苦,學會了一種積極實際的生活態度,確實讓敬一丹受用終生。
敬一丹17歲時要去小興安嶺當知青。臨行前,媽媽給她制定了一條“戒律”:不許喝酒。媽媽說:“將來你結婚後喝不喝酒我不管,結婚前絕對不許喝酒。”敬一丹知道,媽媽對她的弟弟們不會有這樣要求,而女兒要做好女人,就要有好女人的樣子,而好女人是不能在外面吆五喝六地喝酒的。這戒律敬一丹至今仍然恪守著,已經成了習慣。 在敬一丹30歲的時候,母親對她說:“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
那天,敬一丹在鏡子裡端詳自己不再年輕的臉,嘆了一口氣,說:“我都有皺紋了。”這時,站在敬一丹身後的媽媽說:“一丹啊,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初聽這句話,覺得沒什麼,甚至有些不以為然,可是越琢磨越有味道。哪個女人都在乎自己的面容,何況以出頭露面為職業的女人呢?敬一丹開始出道做主持人時就已經不年輕了。媽媽的這句話對敬一丹是一個提醒,讓她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把握自己,使敬一丹能夠揚長避短,充分展示自己的內在氣質和修養。年齡,可能是一種負擔,也可能是一種財富,就看自己用什麼眼光去看它了。
人到中年的職業女性,大都忌諱別人問起自己的真實年齡。尤其是那些吃“螢屏飯”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對年齡這一敏感話題更是諱莫如深。敬一丹是為數不多的不避諱年齡的女人。說起自己的年齡的時候,敬一丹總是十分坦然。早已跨過青春門坎的她,從不刻意隱瞞自己的年齡,“我今年四十四了。”她說得很坦然。母親的話給了她力量,讓她可以正視年齡。
敬一丹清楚地記得,母親還對她說過一句話:“八十歲也是女人。”母親說,這是敬一丹的外公對自己說的。在69歲的母親身上,敬一丹學到了很多東西,也獲得了許多人生的感悟:離休之後的母親利利索索地盤起了頭髮,穿上了鮮亮的紫紅色毛衣,居然還學會了跳交誼舞。“那天,我隨母親到老幹部活動室去跳舞,看到她翩翩的舞姿,那形象既熟悉又陌生,有滋有味,熱愛生活,這也許是最本質的女人味兒,‘八十歲也是女人’,這句外公告訴母親的話,將來我會告訴我的女兒。”
關於丈夫
敬一丹與丈夫是在考研究生的時候結識的。
結束了上山下鄉之後,敬一丹考取了北京廣播學院。學成後她被分到了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有了一份環境優越、收入頗豐的工作。這似乎應該滿足了。但是敬一丹的性格注定是挑戰自我、銳意進取的。她選擇了考研。儘管當時已經接近30歲了,而且英語基礎很差,她還是下定決心,一定要考上母校的研究生。她考了一次又一次,辛勤的耕耘在她第三次上考場時終於有了收穫。她的收穫還不僅如此。她還收穫了愛情。她的丈夫就是看中了她鍥而不捨的精神,才愛上了敬一丹的。就這樣,敬一丹從考場上“撿”了一個丈夫。
1985年,敬一丹和丈夫雙雙從黑龍江考到了北京。在北京讀研究生的三年時間裡,他們兩位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可以說是比翼雙飛。
敬一丹研究生畢業後,曾經留在北京廣播學院任教。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在大學裡當老師,既可以照顧家庭,又顯得十分體面。可敬一丹不滿足於當一個教師,她的內心還有一股子衝勁,特別想到新聞第一線去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丈夫了解了敬一丹的想法之後說:“你去電視台吧,去做你願意做的事情。”
敬一丹的丈夫是搞經濟學的,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國家經貿委工作。後來他覺得學經濟的應該在實際工作中鍛鍊一下,於是就下了海,組建了一個由63家大中型企業做股東的保險公司,他做董事長。他的保險公司的經營業績是有口皆碑的,這使敬一丹很為丈夫感到驕傲。雖然新聞工作不是丈夫的專業,但是他仍然十分關心敬一丹做的節目。不管他工作多忙,只要是敬一丹主持的節目,他都堅持看。而且每次他看完之後,都要從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提一些意見。因此,敬一丹在主持藝術上的進步,也浸透著她丈夫的汗水。做新聞工作的,工作和生活十分沒有規律。敬一丹說出差就出差,說加班就加班,接觸的人既多又雜,但是敬一丹的丈夫對此毫無怨言。他對敬一丹的工作十分理解與支持,這讓敬一丹十分感動,也讓她更加尊敬丈夫。在與別人提起丈夫的時候,她總是恭恭敬敬地稱其為“先生”。這個稱呼裡面,除了愛以外,還有很多尊重和欽佩,因為“先生”不僅是生活上的“愛人”,還是“老師”。因此,當敬一丹與先生同時出現在一些社交場合的時候,她十分反感別人指著自己的先生作這樣的介紹:“這是敬一丹的丈夫”,卻特別高興她的“先生”向別人這樣介紹自己:“這是我老婆。”
事業上敬一丹是絕對的成功的,而其低調的處事作風使得其家庭生活卻一直鮮為人知,雖然有新聞爆出其丈夫的身家豐厚背景顯赫,但向來低調的敬一丹卻從不在公開場合提及或是澄清。和老公王梓木結婚多年來很少一起露面,兩個人雖然都是大名鼎鼎但為人都非常低調互相不提及,但事業上互相支持生活中互相欣賞,令敬一丹和王梓木成為主持圈裡公認的“模範情侶”。
曾經有人問敬一丹:“給你這樣的人當丈夫,應該是個什麼樣子?”敬一丹充滿自豪地說:“從我先生的身上看,一個是寬容,一個是自信。”敬一丹說:“寬容和自信結合到同一個男人身上的時候,這個男人就稱得上是一個完美的男人、一個很有魅力的男人了。”從敬一丹的話里,我們可以看出敬一丹對家庭生活知足和滿意的程度。
關於女兒
每一個母親都愛自己的女兒。“名人”敬一丹也不例外。作為她和丈夫愛情的結晶,女兒是敬一丹的最愛。女兒出生以後,敬一丹幾乎跑遍了整個北京城,為女兒挑選了幾十種漂亮的花布,為女兒做了很多漂亮的花衣服。她用這些花衣服把女兒包裹起來,欣賞著花蝴蝶一樣的粉嘟嘟的小寶寶,享受著作為一個母親的驕傲和幸福。 女兒慢慢地長大了。她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說話,上了幼稚園,上了國小,上了中學。敬一丹牽掛著女兒的學習。只要有時間,她也會和別的母親一樣,幫助女兒溫習功課。女兒中考前的一段時間,也是敬一丹最繁忙的時候。她推掉了所有可以推掉的事情,去幫女兒複習迎考。在那個半個多月的時間裡,敬一丹竟然也被折騰得有筋疲力盡之感覺。她發出與其他的母親同樣的感慨:“這哪是考孩子?簡直就是考家長呀!”
在業餘生活中,敬一丹和別的母親也是一樣的:帶孩子、買菜、做飯等等,她都喜歡做,而且能夠做好。至於那些比較“高級”的嗜好,比如什麼保齡球、高爾夫之類,敬一丹似乎並沒有。
女兒才貌雙全,畢業於世界名校
和老公王梓木結婚多年來很少一起露面,兩個人雖然都是大名鼎鼎但為人都非常低調互相不提及,但事業上互相支持生活中互相欣賞,令敬一丹和王梓木成為主持圈裡公認的“模範情侶”。
如今,敬一丹的寶貝女兒王爾晴也已經是25歲的大姑娘了,老公Nick是外國人。王爾晴畢業於世界名校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是才貌雙全的女孩。
大家的大姐
在電視台里,敬一丹是大家的大姐。尤其是在《東方時空》節目組,敬一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著周圍的人,使這節目組的人親密得也像一家人。在這個“家庭”里,“大姐”敬一丹實際上就是“家長”。
在《痛並快樂著》一書中,白岩松這樣寫道:“我很慶幸,能與敬一丹、水均益、方宏進、崔永元成為搭檔……我們習慣稱敬一丹為敬大姐,這不僅是因為她在我們5個人中年歲最大,還因為她的確是大姐的樣子。”“敬大姐的心很軟,即使是批評性的報導她也是商量性的口吻,而在採訪需要提一些尖銳性問題時,敬大姐總是狠不下心來,這使得敬大姐在我們這個經常流露出‘尖酸刻薄’的團隊中多少顯得有點與眾不同。”白岩松還說,求敬大姐辦事有一點讓人印象深刻,你把事兒跟她說了,幾天之中,她都沒有跟你談起這件事,你以為敬大姐忘了。幾天以後,她把辦好了事的結果告訴你,然後和你聊起其他話題,讓你說感謝的機會都沒有。
個人經歷
1955年生於哈爾濱有過5年的知青生活、末代工農兵學員。
1972年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即今黑龍江墾區做知青
1976年入北京廣播學院學習,
1979年起任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播音員
1983年考取北京廣播學院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
1988年入中央電視台任記者、節目主持人
2009年12月22日敬一丹和康輝獲聘為廣西民族大學兼職教授
現任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東方時空》節目主持人。曾經主持香港回歸、澳門回歸、迎接新世紀、建黨80周年等一批的大型直播節目。連續獲得3屆“全國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現任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持人節目研究會副會長,廣西民族大學與北京廣播學院兼職教授,江西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丈夫王梓木,華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著裝打扮
敬一丹公開承認自己很土,她說:“我覺得,在我們這樣一個很大眾的節目裡,跟酷什麼的遠了一點,但是我能接受別人酷,比方說有一些賞心悅目的節目,以年輕觀眾為主要對象的節目,也挺好的,但是我只能是欣賞,讓我在《焦點訪談》里酷一下的話,我想大多數觀眾是不能接受的。我覺得我穿著是挺土的,也挺隨便的。但是,在節目裡頭,穿什麼樣的衣服也不是一點想法都沒有,比如說《焦點訪談》這樣的節目,是很大眾的,它大眾到了有的時候要有意識地遠離時尚。《焦點訪談》的觀眾中平民百姓居多,甚至有一大半是農民,尤其是有相關內容的時候,我都要求自己在穿著上,包括髮式,都儘量大眾化,人家都說,你這髮式怎么十幾年如一日啊———我連剪頭髮都不希望觀眾能看出來,就一點點剪,讓螢幕上的形象穩定。”
自我認識
談到風頭正健的一些年輕主持人,敬一丹中肯地評價說:“有的主持人特別適合做益智型的節目,比如說王小丫,我是絕對做不了的。還比如說劉儀偉,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做菜,但是他能講做菜,講得非常好,我就做不到。”她還特別談到了兩個她認為“為電視而生的”主持人,一個是撒貝寧,一個是崔永元:“撒貝寧參加主持人大賽的時候,我是評審,原來我一直覺得他是法律專業的,又是主持法律節目的,他一定是非常理性的人,結果主持人大賽的時候,我又看到他感性的一面,這樣的人非常適合當主持人,我覺得他將來非常有發展。我最喜歡的主持人當然是崔永元,喜歡誰是不需要理由的。如果一定要給理由的話,那就是自己沒有的就喜歡。崔永元身上的那種輕鬆和幽默,我覺得自愧不如,所以我就喜歡。我並不喜歡像我一樣在螢幕上那么沉重的、嚴肅的。”
危機感
敬一丹坦言自己時刻有危機感:“現在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有三百多,而且新人層出不窮,每一屆主持人大賽都會有一些新人走來,北京廣播學院年年都在辦著專科、本科、碩士等各種學制的班,然後月月都在辦著在職短訓。現在全國綜合性的大學也有很多開辦了廣播電視專業,甚至已經細化到了播音和主持專業,後來者一浪推一浪,對我們是有衝擊的。我們這個職業應該說是高風險的一個職業,淘汰率是很高的,我覺得我這個年齡層好像正處於這么一個階段,在我們前面有趙忠祥老師,更早的還有沈老師,他們是在寂寞中創業,給我們走出了一條道路。趙忠祥老師他們在中央電視台剛開辦的時候,工作非常的寂寞,他們去採訪,人家都不接待他們,我們比他們幸運多了,所以我想我們這個年齡層的人應該說正好是處於幹得挺有勁的狀態,停不下來的狀態。”考慮到自己的“高齡”,敬一丹去年猶豫了很長時間之後,放棄了讀博士的機會,為此,女兒批評她不思進取,她自己也“患得患失”了好一陣子。
女人味
有人說,敬一丹的主持缺少女人味,可仔細想想人才濟濟的中央電視台又有哪位女主持能像敬一丹這樣穩穩坐在名主持的金交椅上呢?
敬一丹有著落落大方的坦蕩胸懷,是淳樸自然的從容不迫,是和風細雨般的表白。敬一丹是個好人,是一位貼心知心的大姐。我們永遠不會在螢幕上看到濃妝艷抹或服飾華麗的敬一丹。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兒,我們眼前的敬一丹永遠都是穿著色調素淡的職業女裝,輕描淡寫的化妝,大度泰然的神情。在大眾傳媒中同樣享有成功女性聲譽的楊瀾這樣評價敬一丹:“一般女主持人,都難脫一個‘媚’字,而在我認識的眾多女主持人中,敬一丹是不以‘媚’取人的。”
敬一丹覺得自己本質上既是一個工農兵學員,又是一個知識青年。她始終以一種傾聽和積極交流的姿態面對觀眾,她從不將電視上那個“她”帶入“角色”,而只是在敘述著她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一切,不經意間將觀眾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了。她十分欣賞白岩松說過的一句話:主持人三個字應該放大‘人’字。的確,我們從敬一丹的主持風格中也找到了她做人的原則。
人到中年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和危機感,尤其是女人。敬一丹曾經也有過同樣的感受,她說:“40歲,對於女人來說是一個坎兒。如果此時再沒什麼新鮮刺激的話,女性會不可控制地產生惰性。選擇一個更富於挑戰性和新鮮感的環境,對我來說很重要。有一段時間我非常不安,睜開眼睛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自己的年齡,這是40歲以前沒有的。”對於現今很曇花一現的女主持來說,青春美麗不再就意味著事業的滑坡,可一丹卻邁過了這個坎。談到如何邁過,她說,最重要的是保持時代感,就是要保持對新事物的敏感,對最新事物的把握和對未來的熱情。敬一丹笑言:“人到中年是要進補的,我的進補方式之一是和比我年輕的人交流。我把是否能和大學生對話當作檢驗自己是否老了的一個指標。還好,我們談得還融洽。”中央電視台一位主管業務的領導,在評價當初的《一丹話題》節目時,曾這樣寫道:“由於年齡的關係,敬一丹比那些更年輕的女主持人似乎少了一點什麼,但同時敬一丹又比她們多了許多東西。”不難看出少的是那份喧囂浮華,多的是扎紮實實的文化內涵。北京廣播學院一位教授曾這樣評價她:“敬一丹對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感受得很濃很深,可在面對觀眾時,她又能把事情表達得很平和很清淡。”
敬一丹對自己的評價是心太軟,缺乏剛性。“面對真正的壞人,我鬥不過,面對好人無心犯了錯,我又不忍心。”她覺得一個女人沒有最基本的善良和悲憫,就喪失了女性最基本的東西。她曾這樣剖析自己:“就我個人而言,從小就比別人笨,也比別人慢,上學時從來沒有什麼出類拔萃的風光。我身上傳統的東西很多,因襲的負擔也很重。我可能缺少了某種新銳之氣,但我確實已經很難一驚一乍的了。”一個女人事業再成功,家庭在她心中的地位仍然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敬一丹對此更加執著,她說:“別忘記,人的生死兩端既源於家也了於家,事業不過就是中間一段。”因此,在她心中,家庭永遠是第一位。
走下螢屏的敬一丹首先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在業餘生活中,也和普通老百姓一樣,該乾什麼就乾什麼,比方說帶孩子、買菜、做飯、逛商店等等,沒有什麼特別的嗜好和愛好。就是在這樣的平平淡淡中敬一丹散發著自己的女人味:真實、親切、深沉。
怕喪失時代感
選擇《焦點訪談》的時候,敬一丹正在主持《一丹話題》,這是全國第一個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節目,是她“永遠1歲的女兒”。那一年,她40歲。
一個女人在40歲要做出新的選擇是不容易的,對於電視節目主持人來說尤其困難,更何況敬一丹要去的是以“前衛”作為“部訓”的《焦點訪談》。欄目組建之初,製片人孫玉勝一句“我希望你能來”,讓敬一丹動了心。“40歲,對於女人來說是一個坎兒。如果此時再沒什麼新鮮刺激的話,女性會不可控制地產生惰性。選擇一個更富於挑戰性和新鮮感的環境,對我來說很重要。有一段時間我非常不安,睜開眼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自己的年齡,這是在40歲以前沒有的。我很喜歡《焦點訪談》這個集體,它的青春氣息對我是一種推動和催促。”
儘管如此,最讓敬一丹擔心的還是時代感的喪失。“當我發現自己接受新東西的速度變慢時,我會有些自卑。”敬一丹坦誠得讓人尊敬,“我一直都在努力跟上我的同事們。在他們面前,我只敢說‘我跟著’。如果有一天觀眾不接受我了,我會下崗。我跟我的朋友說,希望他們當我的諍友,當我有點不行時趕快告訴我。”
敬一丹每天要面對幾十封觀眾來信。“他們都是最有話要說、又最缺乏表達渠道的人。有的人是輾轉寄來的,都皺了。但越是這樣的信我越要看。可我又能做什麼?”作為電視人,我只能替這些好不容易發出聲音的人傳播這些聲音,讓更多的人聽到。聽到了,就是一個進步。”
在眾多話題中,最令她關注的是貧困和教育問題。在去廣西的一次採訪中,敬一丹帶了很多文具,但出乎她的意料,那裡的孩子根本就無學可上。看到那些孩子面無表情的臉,敬一丹難過了,“窮到極至不是衣不遮體,而是沒有表情。孩子是最不該沒有表情的呀。我這才明白,我不僅要把看到的告訴給能看到電視的人,我的工作同樣是為了那些看不到電視,甚至不知電視為何物的人。”
關於時尚,敬一丹如是說:“時尚中人都說,走進二十一世紀的大門,至少需要三個通行證:會電腦,會開車,會外語。這真讓我自卑,這豈不是要把我關在世紀門檻之外嗎?我不太愛說‘時尚’這個詞,因為自己離它挺遠……”
關於電腦
我時常收到好心的編輯寄來的電腦報刊,面對那些每個字都認識,就是看不懂的天書,心想,這不是給文盲寄報刊嗎?說來慚愧,別說上網,我連打字都不會,幾次走近電腦,幾次又離開它,它一點兒也不讓我感到親近。我怕一切機器,怕那些鍵盤,怕那個蹦來蹦去的滑鼠。讓我感到安慰的是,白岩松寫稿子也是手寫,他說,筆尖觸著紙的感覺是一種享受,我有同感,也找到了一個說法兒。可到了今年,我不能心安理得了。那天給師母送稿子,手寫的,又有點兒亂。師母說:“沒關係,我在電腦上打出來。”“您?”師母說:“是啊,我七十歲學的。”驚得我一下子沒了話。出了門,第100次下決心,該學電腦了。左顧右盼,真有點不安了。
關於開車
那年,在朋友梅的慫恿下進了駕校。師傅看我笨得可以,就問:“你多大歲數了?”“四十。”“這么大歲數,受這刺激幹嗎?”噎得我半天不知說什麼好。最後說:“我願意受點刺激。”我以誠懇踏實的學習態度堅持了70多個課時。拿駕照那天,梅的丈夫在她的BP機上留言:祝賀你們成為職業馬路殺手。我真怕成為殺手,3年過去,我的駕照上一點劣跡都沒有,因為我3年沒開車。後來,在他人鼓勵和自我鼓勵之下,終於摸了方向盤,梅從車友變成了我師傅,當然還有更高明的專業師傅。第一次把車開到電視台便犯了難,找不到車位,正猶豫著,後面的車又逼上來,進不得退不得之時,忽見水均益路過,救星啊?於是,我下車,小水上車,只見他三下五除二,動作極瀟灑地把車停妥當。以後再遇到類似情景時,便盼望小水出現,幸好像小水這樣助人為樂的好同志很多,我總能逢凶化吉。不知為什麼,如果求人幫忙做別的事,我會不好意思開口,可求人幫忙弄車,卻張口就來,且大言不慚。
關於外語
這是我的傷心話題。大學畢業,我只認識英語的前7個字母,從A到G,是當1、2、3、4,甲、乙、丙、丁用的。那時工農兵學員大多沒上過外語課。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研,就拜我姐為師學英語,可她作為專業英語翻譯卻對我這個虔誠的學生很不滿意。“在我教過的學生里,你最笨。”後來,上夜校、上電大、上補習班,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英語上了,經過兩次名落孫山,終於榜上有名。可惜的是,後來的日子,沒有用英語的機會,沒有遠見,沒有恆心,就一點點忘掉了,如今已快忘光了。現在,看到那一個個單詞像是認識,又覺陌生,仔細端詳,這都是當年多次親近過的啊?我曾為它們付出了那么多,而我又那么輕易地把它們丟掉了。今天的我,真對不起當年的我。
關於手機
乾我們這一行的,BP機、手機是必須的工具,由“組織”發給我們。第一次發給我的手機好像只能打市內電話,沉甸甸、黑乎乎的。包里的空間它占了三分之一。我那時打手機總有點兒不好意思,因為曾聽一很有品位的人說,看女人從腰間掏出BP機、大哥大,像個女特務似的。我特別不喜歡“大哥大”這個名字,幸好它後來改名叫手機了。
後來,手機越來越小,能通達的地方越來越遠,它改變了距離感,改變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電視台每逢大事報導,頭兒就會命令:全體記者主持人,必須時刻打開手機呼機,召之即來?嘀嘀嘀、鈴鈴鈴,真難想像,沒有它們,我們怎么幹活兒
現在手機功能很多,但我只有能力用它最主要的功能,其餘的學不會,記不住。一想手機製造者花費多少心血才開發出一個新功能,而我卻讓它閒著,怪對不起人家的。
關於卡 (星座 /astro/)
看一個人是否時尚,有一個指標是看他的錢包。時尚中人的錢包里不是塞滿了紙鈔硬幣,而是一張又一張五花八門的卡。什麼VISA卡、牡丹卡、龍卡、長城卡……“刷卡”這詞兒說出來,這動作做出來,都挺有味的。而我呢,錢包里只有一張卡,淺藍色的,這就是中央電視台職工食堂的飯卡。可以用來就餐,也可以買半成品拿回家。每每看到別人刷卡,都感覺不踏實,那玩意兒一點都不具體,不可感,進錢出錢都神出鬼沒,看不見摸不著的。手沒觸到鈔票,怎么能體會滿足或者心疼的感覺呢?我知道自己這樣的信用和消費方式有點兒土,可我看到有時持卡的紳士無奈地站在出了故障的刷卡機前時就想,還是現錢好,用著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