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想爾注》與五斗米道(3)

四、《想爾注》在傳授經戒中的地位

道教規定道教徒必須 “研習經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⑺。研習經文便包括研習經、戒及儀法。由於道教以老子為宗師,認為“師體周幣,道成特高”⑻,所以把誦習《道德經》放在首位。由於重視《道德經》,自然也就重視對《道德經》的註解。《傳授經戒儀注訣》列舉了道士應誦習的十卷經目:“太玄部卷第一:老君大字《道經》上;太玄部卷第二:老君大字本《德經》下;太玄部卷第三:《老君道經》上、《道經》下、河上公《章句》;太玄部卷第四:《老君德經》上、《德經》下、河上公《章句》;太玄部卷第五:《老君道經上·想爾訓》;太玄部卷第六:《老君德經·下想爾訓》;太玄部卷第七:《老君思神圖注訣》;太玄部卷第八:《老君傳授經戒儀注訣》;太玄部卷第九:《老君自然朝儀注訣》;太玄部卷第十:《老君自然齋儀》”。在尹喜所出老君大字《道德經》⑼之後,便是河上公《章句》及《想爾注》,足見五斗米道(天師道)是把《想爾注》擺在很重要的位置的,是道士所必須研習的道書之一。唐玄宗時,張萬福天師撰《傳授三洞經戒法策略說》,列舉了說經演戒的目錄序次,在“戒目”中列有“想爾二十七戒”,注“此文太上高玄法師所受”,在“道德經目”中列:“《道德》上下二卷;《河上公注》上下二卷;《想爾注》上下二卷;大存圖一卷;《傳儀》一卷;《朝儀》一卷;《齋儀》一卷;《老君西升》一卷;《妙真》上下二卷;《內解》二卷;《節解》二卷;《高上傳》一卷,《無上真人傳》一卷;紫虛籙一卷”。《老子想爾注》在這個經目中也居於很重要的位置。唐以前道教內對傳授上述經文,規定了一套儀制,以渲染其隆重與神秘。《傳授經戒儀注訣》中說:“存思有法,授受有科,朝禮齋請,悉有儀制,究此十卷,自足兼通”,還規定“受經之時,勿妄請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中還規定:“傳道皆須共立盟誓”、“諸經所明莫得詳究”。這些都說明唐以前道教非常重視這些經戒。

考道教之有戒律,亦始源於《老子想爾注》。明《正統道藏 ·洞神部·戒律部》中有《太上老君經律·道德尊經想爾戒》,這是道教最早的戒律。全文為:

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 (此上最三行)

行無名,行清潔,行諸善。 (此中最三行)

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 (此下最三行)所定九行,其含意與語詞,均來自《老子想爾注》。這也就是說,《老子想爾注》是《道德尊經想爾戒》的依據。《想爾注》派生《想爾戒》,《想爾戒》又經後世演繹推行而為《道德尊經戒》、《太上經戒·老君二十七戒》由此更可見《老子想爾注》在早期道教經戒傳授中的重要地位了。

綜上所述,結論是:《老子想爾注》是五斗米道 (天師道)的重要秘典,其作者為張魯;《老子想爾注》系用五斗米道(天師道)的宗教思想修改和註解《老子道德經》,以宗教經戒、修練之說代替了道家學派的哲理;《老子想爾注》是道教戒律的本源。

注 釋

⑴見《正統道藏》百五四冊、洞真部記傳類,又見敦煌天寶十年系師定本《道德經》寫卷,上題“太極左仙公序系師定河上真人章句”,“《五千文》上下二卷合八十一章四千九百九十九字”。因“三十輻”省寫為“卅”,故少一字。

⑵對照敦煌石室六朝寫本《老子道經上想爾》及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想余”顯然是“想爾”誤書。

⑶饒宗頤有《老子想爾注校箋》。

⑷見《魏書·釋老志》。

⑸陸修靜撰《三洞經書目錄》。

⑹三洞法師孟安排撰《玉緯七部經目》。

⑺見明《正統道藏》正一部《傳授經戒儀注訣》。

⑻同上。

⑼即《道藏》太清部尹喜《太上老君中經》二卷。

《老子想爾注》與五斗米道相關內容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