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ht or flight心理學
"Fight or flight" 是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生理學家沃爾特·坎農(Walter Cannon)於1929年提出,用來描述生物在面對威脅或壓力時的自動生理反應。這種反應是身體為了應對潛在危險而啟動的一種生存機制,目的是幫助個體迅速做出反應,以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當個體感知到威脅時,大腦的杏仁核會觸發下視丘,進而激活交感神經系統,並促使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adrenaline)和皮質醇(cortisol)。這些激素會引發一系列生理變化,包括:
- 心跳加速,以增加血液供應。
- 呼吸加快,以提供更多氧氣。
- 肌肉緊張,為行動做好準備。
- 瞳孔放大,增強視覺敏銳度。
- 消化系統活動減緩,將能量集中在應對威脅上。
這些變化讓個體能夠迅速選擇「戰鬥」(fight)或「逃跑」(flight),以應對危險。然而,在現代社會中,許多壓力源(如工作壓力、人際衝突)並不需要實際的身體行動,但身體仍會啟動這種反應,長期下來可能導致慢性壓力、焦慮甚至健康問題。
除了「戰鬥或逃跑」,近年來的研究還發現,人類在面對壓力時可能會出現其他反應,例如「凍結」(freeze)或「討好」(fawn),這些反應同樣是為了應對威脅的生存策略。
理解「fight or flight」機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管理壓力,並採取適當的應對策略,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或尋求社會支持,以減輕壓力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