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中文心理

在心理學中,"attachment"(依戀)是指個體在早期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之間形成的一種情感紐帶。這種依戀關係對個體的情感、社會性和認知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依戀理論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他認為依戀是嬰兒為了生存和安全感而發展出的一種本能行為。

依戀關係通常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嬰兒在與照顧者分離時會表現出適度的焦慮,但在照顧者返回後會迅速得到安慰並繼續探索環境。這種類型的依戀通常與積極的親子互動和情感支持有關。

  2. 焦慮-矛盾型依戀(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嬰兒在與照顧者分離時表現出極度的焦慮,並且在照顧者返回後難以被安慰,可能會表現出憤怒或矛盾的行為。這種類型的依戀通常與不一致的照顧行為有關。

  3. 迴避型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嬰兒在與照顧者分離時表現出較少的焦慮,並且在照顧者返回後也表現出較少的親近行為。這種類型的依戀通常與冷漠或拒絕的照顧行為有關。

  4. 混亂型依戀(Disorganized Attachment):嬰兒在與照顧者分離和重聚時表現出混亂和矛盾的行為,可能同時表現出接近和迴避的行為。這種類型的依戀通常與虐待或極度不穩定的照顧環境有關。

依戀理論不僅在兒童發展領域有重要套用,也在成人關係、心理治療和人際關係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套用。研究表明,早期的依戀模式會影響個體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情感調節和社會適應能力。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