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心理學介紹

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是由美國精神分析學家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理論。這一理論主要關注個體的自我(self)及其發展過程,強調自我在心理健康中的核心作用。

核心概念

  1. 自體(Self):自體是個體對自身身份、連續性和整體性的主觀體驗。科胡特認為,自體的健康發展是心理健康的基礎。

  2. 自體客體(Selfobject):自體客體是指那些被個體體驗為自我延伸或自我支持的外部對象,如父母、朋友或治療師。這些對象在個體自我發展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3. 鏡像需求(Mirroring Needs):個體需要他人對其成就和能力的認可和讚賞,這種需求被稱為鏡像需求。滿足這種需求有助於個體建立健康的自尊。

  4. 理想化需求(Idealizing Needs):個體需要將他人理想化,並將其視為力量和安全的來源。這種需求有助於個體建立內在的安全感和穩定性。

  5. 孿生需求(Twinship Needs):個體需要與他人建立相似性和歸屬感,這種需求有助於個體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發展階段

科胡特將自體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 早期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的自體主要依賴於外部的自體客體,如父母。這些自體客體通過鏡像和理想化來支持個體的自我發展。

  2. 中期階段:隨著個體的成長,他們逐漸內化這些自體客體的功能,形成內在的自體結構。這個階段的自體發展對個體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3. 成熟階段:在成熟階段,個體能夠獨立地維持自我結構,不再過度依賴外部的自體客體。這個階段的個體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

臨床套用

自體心理學在心理治療中有廣泛的套用,特別是在治療自戀型人格障礙和其他與自我相關的心理問題中。治療師通過理解和滿足患者的不同自體需求,幫助他們修復和發展健康的自我結構。

總結

自體心理學通過關注個體的自我發展過程,提供了一種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病理的新視角。科胡特的理論不僅豐富了精神分析的內容,也為心理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