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心理學術語

自尊心理學(Self-esteem Psychology)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個體對自我價值的主觀評價和感受。以下是自尊心理學中一些常見的學術術語及其解釋:

  1. 自尊(Self-esteem)
    自尊是指個體對自我價值的整體評價,反映了個體對自身能力的信心和對自我價值的認同程度。高自尊通常與積極的心理狀態相關,而低自尊則可能導致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2.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身特質、能力和角色的認知和理解。它是自尊的基礎,包括個體對自身身份、性格、外貌、能力等方面的認知。

  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感由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指個體對自己完成特定任務或應對特定情境能力的信念。高自我效能感通常與更高的自尊和更強的動機相關。

  4. 自我認同(Self-identity)
    自我認同是指個體對自身身份和角色的確認,涉及個體在社會中的定位以及對自身價值觀和目標的認知。它是自尊的重要組成部分。

  5. 內隱自尊(Implicit Self-esteem)
    內隱自尊是指個體無意識中對自我價值的評價,通常通過間接測量方法(如內隱聯想測驗)來評估。與顯性自尊不同,內隱自尊反映的是個體潛在的自我評價。

  6.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由利昂·費斯廷格提出,該理論認為個體會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身能力和價值。向上比較可能降低自尊,而向下比較則可能提升自尊。

  7. 自我驗證理論(Self-verification Theory)
    該理論認為個體傾向於尋求與自我概念一致的反饋和信息,以維持自尊的穩定性。即使負面反饋與自我概念一致,個體也可能優先選擇接受這些信息。

  8. 自尊穩定性(Self-esteem Stability)
    自尊穩定性指個體自尊水平在不同情境和時間中的波動程度。高穩定性自尊通常更健康,而低穩定性自尊則可能導致情緒波動和心理困擾。

  9. 條件自尊(Contingent Self-esteem)
    條件自尊是指個體的自尊依賴於特定條件或外部標準(如外貌、成就、他人評價等)。這種自尊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可能導致心理脆弱。

  10. 自我增強(Self-enhancement)
    自我增強是指個體通過積極評價自己或選擇性關注成功經歷來提升自尊的心理傾向。這是一種常見的自尊保護機制。

自尊心理學的研究不僅關注自尊的形成和發展,還探討自尊與心理健康、人際關係、成就動機等方面的關係。通過理解這些術語,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尊在個體心理和行為中的作用。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