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離說
心理距離說(Psychological Distance Theory)是一種心理學理論,主要探討個體對事件、事物或他人的感知距離如何影響其認知、情感和行為。這一理論由心理學家Trope和Liberman提出,核心觀點是心理距離可以分為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社會距離和假設性距離四種形式。
- 時間距離:指個體對事件發生時間的感知。例如,未來或過去的事件可能比當下的事件感覺更遙遠。
- 空間距離:指個體對事件發生地點的感知。例如,發生在遙遠地方的事件可能比發生在附近的事件感覺更遠。
- 社會距離:指個體與他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感知。例如,陌生人可能比朋友或家人感覺更遠。
- 假設性距離:指個體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感知。例如,不太可能發生的事件可能比很可能發生的事件感覺更遠。
心理距離理論認為,當個體感知到較大的心理距離時,他們更傾向於以抽象、高層次的方式思考問題;而當心理距離較小時,個體則更傾向於以具體、低層次的方式思考問題。這種認知方式的變化會影響個體的決策、判斷和行為。
例如,在制定長期計畫時,人們可能會更關注總體目標和原則,而在處理眼前問題時,則更關注具體的細節和實施步驟。這一理論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市場行銷等領域有廣泛的套用,幫助解釋和預測人類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