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史記
周公旦,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因其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周公旦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在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後不久便去世,周成王姬誦繼位。當時周成王年幼,周公旦擔心天下諸侯會趁機叛亂,於是決定攝政當國。然而,周公旦的攝政引起了其兄弟管叔、蔡叔等人的不滿。他們散布流言蜚語,聲稱周公旦將對成王不利,並聯合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了叛亂。面對內憂外患,周公旦毅然率軍東征,經過三年的艱苦戰鬥,終於平定了叛亂,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在平定叛亂後,周公旦意識到洛陽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性,於是主張在洛陽建立東都。此舉不僅鞏固了周朝的東方統治,也為後世洛陽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周公旦還致力於制定和完善周朝的典章制度,主張「明德慎罰」,以德治國。他創立的禮樂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儒家學派奉為圭臬。
周公旦在攝政七年之後,還政於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這些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周朝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周公旦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的政治和軍事才能,更在於他的思想智慧和道德品質。他以身作則,踐行「敬德保民」的理念,成為後世君主的楷模。因此,周公旦被後人尊為「元聖」,他的事跡和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